【圖說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 冬至 小寒 大寒

編著/宋兆麟 世界書局提供 |2010.08.20
2494觀看次
字級

冬至,約於陽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日照時數最少的一天,故又稱「日短至」。過了「冬至」,白天開始一天天變長,夜晚一天天縮短,故有「冬至一陽生」之說。

「冬至」是很重要的節氣,又稱「冬節」。遠在周代,以冬至為歲首,其前一天為除夕,因此冬至為一年中的大節,後來雖然改變了歲首,但冬至的地位依然很重要,要祭天祭祖,以感激天神和祖先護佑農業豐收。

冬至時漢族喜歡吃冬至麵,台灣習慣吃湯圓,並且認為「不吃湯圓,不長一歲」。有些地方則有吃餃子習俗,認為冬至這天不吃餃子,就可能在寒冷的天氣裡凍壞耳朵。

在談到冬至時,必須提到兩件事:一是「九九歌」,二是消寒圖。各地都有各自流行口傳的〈九九歌〉(從冬至曰算起,第一個九天叫「一九」,依此類推,一直到第九個九天,這時冬天已過完,春天就將來到),今舉雲南為例:「一九二九,相見不出手;三九四九,冰凌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把衣袒;八九七十二,搧扇攆熱氣;九九八十一,曬破腦門皮。」

從此首「九九歌」中,不僅能看到雲南當地從冬至入九後的氣候,還能看到當地的風俗民情,再次表明節氣中保留的口傳文學。

另一項活動是繪製消寒圖,此俗相傳為宋代文天祥所發明。文天祥在廣東海豐五坡嶺被俘後,關押在北京,正值數九寒天,文天祥在牢房的牆上,畫了一個八十一格的圖,用墨一天塗一格,寓意嚴冬必盡,春日必歸的信念。

小寒約於陽曆一月五日前後。《周書‧時訓》:「小寒之日,雁北鄉,又後五日,鵲始巢;又後五日,雉始。」意思是說大雁開始從南向北飛翔,喜鵲也來居住了,雞也開始啼叫了,亦即小寒處於四九時,陽氣開始回動。

從中國氣象上說,小寒和大寒是最冷的兩個節氣,但大寒並不比小寒冷。為什麼呢?一個地方氣溫的高低與太陽的直射、斜射有關。太陽直射時,地面上接受的光熱多,溫度就高,這是主要原因;其次,太陽斜射時,光線通過大氣層的路程比直射時長得多,沿途中消耗的光熱就更多,地面上接受的光熱少,溫度當然也就低了。冬天,對於北半球而言,太陽是斜射的,所以各地天氣都比較冷。

冬至前後雖然太陽斜射最厲害,但是由於夏季以來,地表層積蓄的熱量可以補充大量放熱的散失。小寒期間,需得量和放出的熱量趨於相等,也就是地表層貯存熱量最少。因此,小寒節氣天氣最冷。這類似於一天中最高溫度不是出現在中午而在下午二點左右。小寒過後,溫度逐漸增加,所以大寒的平均溫度反而比小寒略高。

大寒約於陽曆一月二十日,《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之大寒。」唐代詩人孟浩然有一首〈苦寒吟〉:「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厚冰無裂紋,短日有經光。」這首詩便生動描述了大寒的景象。另諺語「小寒大寒,冷成一團」,也是描述大寒的冷度。

農諺中有一句「大寒過年」,說明到了大寒就過年了。其實從冬至起,廣大農村就開始準備要過年了,到了小寒、大寒期間,過了農曆臘八節、二十三祭灶後,置辦年貨、打掃庭除,歡喜迎新年的氣氛就更濃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