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院有汙水廠 綠空間好舒適

吳佳珍 |2010.08.15
466觀看次
字級

大部分擁有自宅的民眾,恐怕無法容忍後院出現一座「汙水處理廠」。不過,在加拿大卑詩省維多利亞市港濱綠社區,正進行這樣一項開發案。對當地民眾而言,社區的公用事業不但不會引起恐慌,還是「環境舒適計畫」的一環。

《紐約時報》報導,二○○四年,開發商范貝爾根(Joe Van Belleghem)在市府主辦、占地七公頃的港濱綠社區(Dockside Green)開發案競標中,脫穎而出。估計全部計畫完成約需五億加元(約台幣一百五十三億元)。

他最近到建案現場指著一批一樓公寓說:「這些是我們最好賣的單位。」它們的露天平台突出於一片池塘網絡及水道上,該水域育有當地的植物、水獺及鴨子。

這條人工小河,使來自一座緊鄰地下汙水處理廠的廢水,得以循環再利用來沖馬桶及灌溉景觀。范貝爾根表示,這套封閉系統不僅能減輕當地居民的水費負擔、為野生生物提供庇護,也讓空間更有「賣點」。

這項開發案包括以八百萬加元(約台幣二點四億元),興建一座熱能廠,可將在地的廢木料,轉化為乾淨燃燒的氣體,產生足敷全社區使用的暖氣及熱水。

建案設計師羅伯特‧德魯(Robert Drew)表示,這套系統不以化石燃料作為取熱的來源,展現港濱綠社區對環境友善的在地心態及方法。

由於廢木料列為零排放燃料,當地居民不必為暖氣和熱水支付碳稅。技術分析師威爾森與朋友買下一戶,兩人五月暖氣、熱水帳單合計只有十二點六六加元(約台幣三百九十元)。威爾森說:「我還以為他們漏掉一個零。」

開發案對環保在意的程度,還可從屋頂的風力渦輪及兼作太陽能板的雨棚看出。社區的被動式太陽能設計、空氣流通及高效率器具,也可減少約五成的建築物能源消耗;各住房單位均配置感應器,讓居民監控能源及水的消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