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民眾吞下任何東西,唯一的感覺都是「入口即化」嗎?
要不然打開電視頻道,每一則美食新聞不管是訪問誰,也不管在介紹冷的熱的哪一種食物,千篇一律的讚美差不多就是「入口即化」!
這本是用來說明豆花、巧克力之類的東西柔軟到某種程度,含在嘴裡一下就化開的感覺,形容牛排和生魚片其實已經很勉強了,怎麼連焦脆的德國豬腳、炸雞排都按上這個詞,難道沒有更適合的詞彙?
很多積非成是的用法,每天透過24小時的視訊傳播在替社會大眾洗腦。像前幾天,一則新聞提到匪徒殺害警察,記者的旁白居然是:「台灣毒梟『擊斃』大陸公安」,原本只有惡名昭彰的人會被「擊斃」,執勤的公僕被冠上不得好死的形容詞,這下場未免太慘了吧?
「尾隨」、「傾巢而出」也一樣,用在盜賊宵小之輩身上沒有爭議,但是警察辦案保密行程或大規模出動,不必淪落到非用如此字眼吧。這就像家屬看到屍體淚流滿面,明明是悲傷得潸然淚下,卻誤用感動至極的「熱淚盈眶」,真的好突兀。
很多問題不單單是看到錯字或詞窮讓人不高興而已,比如字幕打出「陳太太的先生」表示,「陳太太的先生」不就是陳先生,幹嘛畫蛇添足?
「檢察官傳訊三『位』嫌犯」,「位」是尊稱,「個」是自稱,這裡的代名詞頂多用三「名」就夠了;平常我們走進餐廳,領檯的人問:「一共幾位?」我們往往謙稱「三個」,而不是「三位」,否則就跟自稱「我是某老師」,或說自己的太太是「第一夫人」般有自吹自擂之嫌。
才說到這裡,電視螢幕上某新任的政府官員這樣宣稱:「我們這群『菁英』團隊……」饒了我吧,客氣一點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