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腦瘤患者平均存活期只有一年,因為開刀雖可切除九成的腫瘤,但剩餘的癌細胞散生在正常組織中,導致化療藥物受到血腦障壁的阻礙,難以準確且集中藥物濃度,長庚醫院與長庚大學的研究團隊,結合了聚焦超音波與磁導性奈米藥物的技術,動物實驗證實可突破既有的治療死角,此新平台給藥的研究成果,前天獲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主持此研究的長庚醫院腦腫瘤神經外科主任魏國珍表示,血腦障壁是腦部血管獨有,可過濾進入腦部的物質,原本對健康人體是保護作用,但是投藥治療時,平均只有千分之一的藥物能順利進入大腦內,為了達到療效必須不斷提高藥量,使得人體受到極大傷害,成為醫界難以突破的治療瓶頸。
找出把化療藥送入血腦障壁的平台,與長庚大學的兩項新科技有關,電機系副教授劉浩澧從國外帶回聚焦超音波的技術,可穿透頭骨遞送能量,以非侵入式的方式讓該區的血腦障壁暫時打開,透過控制能量強度與範圍,確保腦部不會因出血造成健康傷害。
長庚大學化材系副教授華沐怡研發出磁導功能的奈米藥物,她表示打開血腦障壁的大門之後,從靜脈注射進去的奈米藥物有超磁性的設計,因此,外面利用強力磁鐵一吸附,藥物濃度就可集中在腫瘤區域上,不會隨血液循環跑到其他部位去。
研究團隊根據核磁共振的分子影像觀察腦瘤大鼠的實驗結果,發現透過新平台給藥,可以讓藥物在腦瘤的局部濃度增加二十倍,使得實驗鼠的平均存活時間比傳統療法延長一點六六倍。
魏國珍表示,實驗證實腦瘤給藥有了一線曙光,不過要發展到人體使用,除了找出合適的治療劑量,也要讓磁場與超音波等治療裝置更具方便性,比如設計成一頂安全帽的樣式,預估還要經過四、五年才有機會在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