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在開刀房進行狹心症手術時,往往因血管內血液流動,肉眼無法看到,增添手術困難度,日本醫學界發明一種「發光手術」,手術前,先在人體打入一種名為ICG碘氰綠的液體,透過近紅外線照射,血液會慢慢變白、然後發光,動刀醫師能清楚掌握血液流向,提高手術成功率。
透過這種發光手術,醫師←栗志朗說,可以立刻辨識,如果血流狀況不佳,就能馬上診斷出來,它可以作為判斷標準;發明醫師佐藤隆辛則說,外科醫師可以有準確的根據,他能看到淋巴結、血管、血流的狀況,來進行手術。
醫師表示,ICG對身體無害,目前正積極運用到癌症患者的治療。像是婦女常見的乳癌,也可以透過ICG的協助,診斷出癌細胞是否擴散,並準確的定位出胸部淋巴結的位置。
因為聰明的ICG,能夠找到肝癌細胞的位置,所以肝臟手術時,看到一大片發亮的部分,就是癌細胞所在,準確的沿著發亮的部位,切除肝臟,不但縮小手術範圍,還能保有可使用器官。
而一旁的小小光點,是醫師以前用肉眼,看不到的地方。醫師首村智久說「看不到的小點,它可能是再復發的原因。」
有了ICG的運用,不但能準確追蹤到癌細胞,提升手術成功率,降低復發機會,也減輕患者負擔,連四年前為王貞治治療癌症的主治醫生都大力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