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父母看到新生兒,往往急著檢查手指、腳趾數有無異常,卻疏忽寶寶可能因為先天性聽損,根本聽不到父母對他的呼喚。統計顯示,新生兒聽損發生率約為千分之六,若以每年二十萬名新生兒估算,約有一千兩百人有聽障,如果未能及早在一個月內篩檢、及早展開復健,恐怕影響未來的語言能力。
馬偕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鴻清表示,先天性聽障主要來自遺傳、感染或產程不順,無法事先透過產檢發現,加上並未列入常規篩檢項目,除了經濟弱勢家庭的新生兒有獲得補助,一般必須自費八百元,因此,臨床上不少父母缺乏聽力篩檢的觀念,但是國內外研究均顯示,聽損的確診年齡愈晚、嚴重度愈高,對於寶寶的聽語發展影響愈大。
五歲陳小妹就是一例,雖然家中沒有聽損家族史,幸好父母接受醫師建議,讓她做新生兒聽力篩檢,才發現雙耳有聽損問題,從五個月大起配戴助聽器、十一個月大開始接受語言復健,現在已上幼稚園的她,能夠活潑的載歌載舞,聽語發展與學習也與正常小孩無異。
台北市從今年六月一日起,擴大補助新生兒聽力免費篩檢,只要在三十三家特約醫療院所出生,均享有免費聽力篩檢服務;即使不在特約院所出生,只要父母其中一人設籍北市,出生一個月內也可到北市聯合醫院的「新生兒聽力篩檢特別門診」免費篩檢。
林鴻清提醒,新生兒聽力篩檢雖可及早發現先天性聽損問題,不過仍有部分寶寶的聽損屬於遲發性,或肇因於後天的感染、外傷,所以父母仍應持續觀察寶寶的聽語發展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