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大陸電影市場近來十分熱絡,票房屢屢刷新紀錄,吸引熱錢湧入,「炒電影」現象愈演愈烈,可能擾亂市場秩序,使得影視市場泡沫化。
統計顯示,今年前五個月,大陸電影票房收入達人民幣四十二億元(約新台幣一百九十八億元)。業界預測,今年全年大陸電影票房收入將破人民幣百億元(約新台幣四百七十一億元)。
另據統計,今年前五個月,籌拍的大陸電影達一百八十九部;業內人士透露,大陸電影籌拍數激增的原因,在於投資熱錢湧入,甚至有從事房地產的人士積極「炒電影」。
曾參與拍攝香港多部電影的張姓製片人說,從今年三月起,他每天都會接到一、兩個投資人的諮詢電話,尤以煤老闆和江浙民企老闆居多,甚至遇過溫州炒房團成員提議組團炒電影。
這名製作人說,「過去是我們帶著電影企畫去找錢,現在是錢主動來找我們。」
但影視公司不認為這是個好現象。
中視星銳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郭青海表示,從去年底開始,游資開始大量投入影視領域,很多因資金短缺而停工的劇組受益於投資,重新開工,許多老牌影視公司感到競爭壓力,轉而提高作品質量,只不過好景不常,問題逐漸浮現。
郭青海說,這些投資人不遵從行業規則,有可能擾亂電影投資領域的競爭秩序,經常是劇組人員差不多找齊了,劇本也寫好了,他們卻改變投資意向,直接撤資,對市場干擾很大。
他批評,「這些人握有大量現金,但他們不關注劇本,甚至不讀劇本,也不了解電影是怎樣運營、銷售的,他們只關心電影能賺多少錢。」
郭青海說,炒電影同時炒高了影視製作成本,許多名導演、名演員因此提高薪資報價,製片成本隨之水漲船高,威脅小公司生存。
北京新影聯院線副總經理高軍表示,目前投資電影的回報迅速,最快七到九個月就能收回成本,慢的則要九至十一個月,只要熱賣,投資報酬率很高,例如「葉問二」的投資報酬率高達百分之兩百,但這並不代表人人都能分得一杯羹。
高軍直言,影業投資過熱的直接後果是市場泡沫化,一旦泡沫破裂,將引發資金離場,進而造成投資鏈斷裂,六月慘淡的票房收入,說明市場泡沫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