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郭貴娟三峽報導】「您覺得什麼叫做教養?東西方怎麼定義閱讀?」人間佛教讀書會舉辦的「『閱讀與教養』二○一○年全民閱讀博覽會」北部場,昨天在佛光山金光明寺盛大登場,來自北縣市、桃竹苗、宜蘭、花蓮等地區一千五百名愛書人齊聚一堂,大家歡喜打開書本、聆聽分享,透過觀摩交流,享受學習「悅讀之樂」。
主題論壇由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北區協會會長趙翠慧主持,邀請金光明寺住持妙蓮法師、佛光會檀教師鄭石岩及洪建全文教基金會素直友會總會長簡靜惠老師,談論「閱讀與教養」。
針對東西方怎麼定義閱讀?簡靜惠老師以日本《旅人》一書,談父母要以身作則是東方的典範;至於西方的閱讀,則偏重多元,理性思考、辯論、經濟、思考、生活規畫,以實用為導向。
您覺得什麼叫有教養?鄭石岩教授指出,「有正信的信仰人」,只要有「慈悲喜捨、惜福結緣、慚愧感恩」的信仰,以及從讀書會,讀書、讀人、讀事,建立人我相處關係,發展平等心,超越內外,有懺有悔,這些都會讓大家變成有教養,乃至參加讀書會的每個人都是有教養的人。
佛教與佛學院的教養如何養成?妙蓮法師說,「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從心出發,對心的自在、對感情、與人的相處都有幫助,使人心甘情願接受規範。佛光山法師的身相威儀與其他寺院不同,行住坐臥必須專注,在雲居樓吃飯訓練到沒有聲音,就寢了卻牽掛,都是透過養成來成就威儀的。
如何讓不喜歡讀書的孩子或父母讀書?簡靜惠強調,讀書不要太苛求,不要太急切要求孩子,行為的規範是制式,心靈應該很開放的,美感的欣賞、更多的自由空間,建立關係、學習、讓小孩有樣學樣,都是方法。
少子化跟現在的教養如何培養?鄭石岩教授認為,教小孩要愈小愈好,學習基礎及親情很重要,他母親曾告誡他說:「不要自己把書讀光了,要留一點給小孩。」讓他明白,要留一點時間,要及時教育、陪伴小孩,打好基礎。
妙蓮法師從舉辦夏令營,讓小朋友養成好品德、威儀的規範,還有,透過共修、成立兒童讀經、禪修、茶藝,指出如同佛門四十八單的拔草、挑菜…等生活教育,讓兒童從做中學、學中做,習得生活功能。他強調少子化,父母更要學習放手、檢視自己的態度。
此外,讀書會執行長覺培法師與方隆彰老師,則邀請大眾進入佛光法座會的世界咖啡館,會場布置五彩繽紛的海報、氣球,更使得現場瀰漫著醇郁的咖啡香與濃濃的書香味。
與會貴賓尚有教育部社教司司長柯正峰、人間福報總主筆柴松林教授、交通部鐵工局副局長周永暉、何嘉仁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莊祝娥、中華創意生活協會理事長蔡鴻濱、秘書長郭曜棻、國家文官學院專員卓貽婷、國際牌的阿嬤洪游勉、均一中小學校長蘇婉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理事朱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