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早上,我去三峽一所完全中學的語文實驗班演說。由於聽者的特殊性,我給了一個帶有趣味意涵的題目:〈親近文學的方式〉;我原來是想從閱讀的角度來談,建議他們讀一些文學通論的書、重要的文學選集、著名的文藝刊物等。然而當天起床,想到昨日是五四,而五四早已被遺忘了,我因此有點莫名的悵惘,乃決定改變演說的題目與方式:從昨天談起。
我把五四當天所接遇諸事依時排序,計得十五事:校史、李商隱詩、圖書館業務會報、臺聯大圖書資源共享計畫成果展、當代作家數位版畫造像展、校慶特刊討論、圖書館集刊封面討論、文訊專題討論、校史館研究特色區‧文化研究稿、九彎十八拐、萬象雜誌、二十堂名家的散文課、九歌少兒小說獎評審、張恨水、文協文藝獎章。事有虛實,有大有小,有斷有續,總的來說,一整天做的、關心的,排列起來竟像一首生命的史詩,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物,用語簡潔,卻非常飽滿,似有無窮的張力。我一路講下來,像一篇散文的書寫,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三個小時內,對著八、九十位對文學相對比較有興趣的高中生,交待了我一天的聞見思感。
這一張清單成為我的講綱,其所涉及大約是我在校園內外參與之事,包括在中文系之教學、在圖書館之行政、在社會面參與之藝文活動,從閱讀、寫作到編輯,很多時候都在說話,講課、溝通、談判等;當然也有一些並非直接參與,譬如九彎十八拐以下四者,皆當晚返家從信箱拿到的書刊信件;最後二者是睡前讀報感觸。
我留了二、三十分鐘和他們對話。一個孩子問我:你事情這麼多,忙死了,一定很煩吧?我當下和他談了如何做好事務與時間的雙重管理問題。是的,這就是我之所以同時間可以做許多事的道理,凡事都可做結構性思考,都可以區分出輕重緩急,都可以找到執簡馭繁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不能三心二意,要果決,要有快刀斬亂麻的魄力。
有時也不免因諸事不順而心煩氣躁,得有一些化解疏通的方式,一定要讓自己雖忙而不亂,至少要做到亂中有序。?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