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服務的風潮在學生、校園間興起已有一陣子,但自發性服務單位卻也不斷冒出,主因在於,他們感受到現有義工模式造就了觀念偏差的服務態度,比如說,倉促成軍的義工團體,未經訓練,服務時會讓弱勢者覺得義工是在施捨,絲毫沒顧及服務對象曾經受傷的心靈,尤其是曾經行為偏差、叛逆中的孩子反應特別激烈,認為義工想從揭開他們的傷疤的行為,為自己「增加生命感觸」。
鍾政宏說:義工如果沒有任何前置準備,就貿然接觸弱勢,對服務對象來說就是反效果,導致那些孩子很不喜歡大學義工團隊。鍾政宏自己也是弱勢,他知道弱勢最難溝通的部分就是要他們打開心扉,當他們不願意敞開,會覺得義工大哥、大姊很煩!但服務、相處是互相的,義工能用心,他們也不會那麼討厭。
體會很深的鍾政宏說,這些曾吸毒、打架、抽菸、賭博的青少年多被社會放棄,甚至企業主也不支持,認為他們從前做了壞事,不需要浪費資源幫助他們。不過,行為偏差是家庭導致,可能是單親、隔代教養、父母忙於工作或被寵壞,他們從觀護所出來,如果沒有反省的心,就不會進到關懷中心,若還像當初對做壞事感到驕傲,那麼當義工揭傷疤時,他們會大聲罵回去,甚至不把義工放在眼裡,但是他們沒有。
「通常把義工放在眼裡的,是知道自己錯了、正在悔改的孩子。悔改的最大動力,不是為自己,而是關心他們的人;因為他們還不懂為什麼要為自己的未來變好,如果老師、義工、朋友都能多給點關懷,他們會願意為我們而改,像關懷中心的孩子都是為老師而改的,現在他們不抽菸、不打架,也不吸毒。」他說,如果孩子肯主動把自己的故事說出來,代表已經敞開心胸,願意與義工交流,也慢慢相信這個社會了。
「擊倒溫室裡,為了自我學習而服務的義工,看見弱勢的需求。」是這個粉絲團成立的動機之一,因為志願服務是無私的、利他的,別讓服務披上為了滿足自我心靈,而把弱勢當作學習工具的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