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沒有紙,用得起絲絹的人畢竟不多,一般人只能以竹簡、木簡為書,稱為「簡」或「櫝」。
製作竹簡時,須先炙烤竹竿的表面以逼出水分,使其不被蛀蟲腐蠹,青色部分也較易書寫,當時把這項猶如出汗的程序叫做「殺青」,也叫「汗青」、「汗簡」。
而竹子流汗造就書冊的性格,就像不畏權勢的史官,所以長久以來,「汗青」除了引申為「書冊」之外,更被廣泛地做為「史書」的代稱!
如《新唐書‧劉子玄傳》即有:「每記一事,載一言,閣筆相視,含毫不斷,頭白可期,『汗青』無日。」
文天祥〈過零丁洋詩〉也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裡所謂的「汗青」,都是史書、歷史的引申,看來古人對於能否照耀青史,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貴重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