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善牧基金會輔導目睹暴力兒已有十年經驗,所成立的「小羊之家」也接受社會局委託輔導了四年個案,累計二百八十九名目睹兒的治療經驗,認為不同年齡層的目睹兒各有症狀,卻被社會忽略,當成麻煩人物看待,使暴力不斷循環,讓個案年齡層下降,還有模仿暴力、打人的現象發生,這就是暴力始終無法終止的原因。
小羊之家社工督導楊雅華說,媽媽受到婚姻暴力卻不願離婚,灌輸孩子「這是命運,你要忍耐!」的觀念,這種情況屢見不鮮,孩子無人引導,認為告訴外人是丟臉的,由於無法釋放恐懼情緒,導致思緒、行為出現困擾。在個案統計中,國小出現困擾的就有五成,學齡前三至六歲與國、高中各占五成,發作年齡更有下降至兩歲的趨勢。過去對縱容家暴的錯誤觀念至今仍未修正。
社工許瑋倫說,學齡前的孩子可以連續哭兩個小時來表達內心恐懼,或一有人靠近就尖叫;國小生會把自己鎖在房內,摔東西或攻擊手足,覺得暴力是應該的;國中生容易發脾氣、逃家,有時他們會虐待動物,以為只是在玩耍,對虐待的行為渾然無覺;高中生則以暴制暴、欺負弱小;另外,不同性別顯露出的症狀也有差異,目睹暴力的女生會變得過度早熟,扮演照顧弟妹或受暴媽媽的角色,有的則自殘、語氣衝。
年齡愈小目睹暴力,愈傾向早熟,多數以順從暴力者以免遭到波及來塑造性格,但年齡愈大後就會出現自傷、攻擊他人,或以暴制暴,毆打加害者,採取較極端的反應;成年則有兩個比較普遍的傾向,一是以早婚當逃避、離開暴力環境的方式,由於未得到適當輔導,反成施暴者,二是害怕結婚,尤其是女性,深怕丈夫會和父親揍媽媽那樣對待她。
傾聽對談 教師是關鍵
許瑋倫說,教師是通報、也是及早為他們治療的關鍵,可惜許多老師都不懂得如何做,只把他們當作有問題、愛搗蛋的人,再用打罵或逼迫轉學的方式處理,結果並不好;其實,老師除了傾聽、對談外,還能安排同學相伴,讓他們及早融入同儕,而輔導只能減緩症狀,無法達到有效治癒,最好的方式還是治療後帶離暴力環境。
不過令人質疑的是,既然基金會強調治療的重要,那預防呢?該如何預防暴力?楊雅華說,目前只能透過創傷治療來預防暴力的代間循環,避免受虐者成為加害者,並讓他們學會面對暴力時的正確處理方式,此外,就只能靠網路和校園巡迴宣導了。目睹兒諮詢專線(○二)二三八一一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