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是無遠弗屆的嗎?爭取到大學獎學金,來台灣念藝術的馬來西亞籍學生「風鈴」說,從小生長在暴力家庭,爸爸會用水管抽她,而且家裡有什麼就用什麼打,除了刀子以外,木製的、鐵製的都有;十六歲是洋溢青春的年華,她卻被爸爸以種種理由拳打腳踢,甚至趕出家門,過起半工半讀的生活。
為了活下去,她寄宿朋友家,做起馬來西亞規定未滿十六歲不得工作的違法工讀,從餐廳服務生到賣麵包,種類很多,看似平常,但對失去家庭溫暖的孩子來說卻是個心酸的回憶。有次,媽媽在街上遇到她,問她要不要回家,她拒絕,因為她早已暗暗立誓,如果暴力問題沒有解決,她不會回去,所以至今二十多歲,不曾返家。
閱讀勵馨論文
勇敢談家庭
不過,她還有兩個弟弟沒有離家,也都有家暴經驗,回想過去,有好幾次,當她受不了爸爸對她和家人暴力相向時,憤恨地問媽媽:「為什麼不報警?」媽媽卻以「報警妳就沒爸爸了。」威脅幼小的姊弟,甚至安慰她:「只能怪我們的命不好,生在這種家庭。」她十分無助,也很無奈。
輾轉,熱愛藝術的她到台灣深造,在網路上發現勵馨基金會發表有關家暴的論文,被「受暴者要勇敢站出來,包容與縱容不能解決問題,生在那樣的家裡並不是注定好的命運,有了社會和團體的支持,受暴者可以拯救自己和媽媽…」等論點深深打動,加上弟弟越洋來電支持,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她勇敢在台灣媒體前述說自己家庭的故事。
她說,向外人透露家事,還是最不堪的一種:「被爸爸打。」是一件難堪又痛苦的事,她每次說話,都帶著欲哭無淚又要假裝堅強的聲音,每每回想當時情景,就會愣愣出神。
風鈴曾嘗試用各種方式療癒不幸,一種是在異鄉的媒體前現身說法,一種是透過藝術創作來傳達心聲,她的藝術創作很有意義,也是指導教授陳一平的鼓勵才誕生的。
追求藝創夢想
撫慰受害者
風鈴找來十二位交通大學的學生,外籍為主,角色設定在十六至四十歲,扮成選美皇后,彩帶上的英文譯為「下一個受害者」,本該美麗的她們,臉上都掛彩、青一塊、紫一塊,用十二種語言闡述受暴婦女的恐懼和心情,她說:「我希望透過作品,勇敢的面對難以啟齒的過去,嘗試表達內心世界;放下過去,在畢業後的另一個人生旅程,能有個嶄新的自我。」
藝術創作,不僅是她追求的夢想,也是治療家暴陰影的良藥,她同時希望這齣戲劇作品能撫慰更多同病相憐的人。她難過地說,在自己家鄉馬來西亞,對華人區的大家來說,家暴行為很普遍,不說出去也是慣例,但不把問題講出來,根本解決不了;雖然暴力無遠弗屆,但公益團體的用心,因網路無遠弗屆,也被大家看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