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過去二十年來,大陸溼地面積大幅減少百分之十一點四六、約十四萬平方公里,接近四個台灣大小,這個趨勢引起中國當局重視,不少地方政府進行保護措施、開闢人工溼地,以減緩溼地縮減的速度。
濕地具有淨化水質、過濾汙染物、製造氧氣、調節氣候、保護海岸等生態功能,也是許多生物的棲所以及陸生、水生動物的避難所,因而被稱為「地球之腎」。
濕地面積減少,不僅影響生物多樣性、生物數量、候鳥遷徙,近來的研究更認為,溼地減少恐造成地球「碳吸納」功能減弱,因此保護溼地、適度開發,成為各國探討重點。
根據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遙感科學組成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調查,大陸的濕地面積中,只有二十一萬餘平方公里是相對恆定的,其餘多為冰川積雪和凍土融化等形成的臨時濕地,加上汙染嚴重等人為因素,過去二十年來,大陸濕地面積足足減少十四萬平方公里;至二○○八年,大陸溼地面積約三十二點四萬平方公里。
另一方面,近二十年間,大陸人工濕地增加迅速,從一九九○年的兩萬三千多平方公里,增加到二○○八年的三萬八千六百多平方公里,增幅為百分之六十七。
專家指出,天然濕地的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和價值遠遠高於人工濕地,保護天然濕地刻不容緩,中國當局近年積極與國際合作、編制湖泊溼地保護規則、培訓保護人員、定期考察研究、嚴打汙染源、成立宣導網站(網址:http://www.shidi.org/news.html),就是希望維持「地球之腎」的正常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