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站上小巨蛋開唱的都是熠熠巨星,自二○○五年,羅志祥破蛋唱出第一場後,台灣的演唱會彷彿甦醒過來,以前沒演出場地,天氣風險也要考慮,觀眾參與度因此偏低。如今,江蕙的「戲夢江蕙」演唱會,南北六場六萬張票,一小時賣光,兩度造成售票系統大當機;以「青年認同」的熱血洗禮成為天團的「五月天」,三萬張演唱會門票一小時內也售罄;SHE演唱會的黃牛票,居然叫價到一萬一千元;劉家昌為封麥做告別演出,加了兩場仍一票難求;周杰倫超時代演唱會,更狂「震」小巨蛋三日……這些傲人的票房紀錄,集體創造了台灣藝界奇蹟。
親身體驗感官震撼
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詹偉雄指出,「江蕙現象」是體驗經濟、認同經驗及音樂現代化的綜合。他說,社會這幾年原本就熱中演唱會,走向個體化社會時,每個人都需要透過自己身體感官去驗證行動與思維的自主性,因而創造了演唱會市場。
資深演唱會統籌黃世森則分析,就音樂環境來看,歌手特色和演出模式,都以世代來輪迴,浪潮往前推進,一直需要翻新更替。高音飆到一階段後,可能需要出現一個女低音來創新市場及刺激票房。
另一方面來看,靡靡之音飽和到某個程度後,校園的青澀民歌狂掃歌壇,之後,周杰倫、蔡依林、羅志祥新生代偶像竄起,SHE及飛輪海等人氣天團領風騷,他們在「身歷其境」的售票演唱會上,都有一定的票房,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風格互異各領風騷
黃世森思考到,不同的歌手其實創造著不同的演唱型態,各擁一批支持者。以秒殺賣光門票的台灣天團「五月天」,滿場粉絲以學生青年為主力,一齊探索不確定的明天。歌迷一旦認定就擁護到底,是走知性路線的陳綺貞、張懸,她們是摒棄華麗包裝,也不流俗的上電視做宣傳的一群,體驗歌手真摯的表演質感。
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張震嶽所組成的「縱貫線」則是世紀組合,一年巡演創造了四億產值外,還有線上的各類型歌手輪番上陣,劉家昌封麥的「往事只能回味」票房告捷,大爆滿,還加演一場,讓花錢買票的歌曲愛好者,也買到一個回憶,來到現場彷彿進入時光隧道,他們要聽的是「令人懷念的老歌」。
實力唱將打開市場
台灣第一場售票演唱會,是由張清芳於一九九六年在中華體育館開唱第一聲。未改建前的中華體育館,簡陋到沒有表演舞台,只有觀眾看台,地板潮濕、牆壁有霉,硬體實在簡陋,「但全台北僅有這一個大型室內表演場地,再怨嘆,也得將就。」參與籌備的李祥說。
張清芳當時每張作品都遙遙領先大賣,點將唱片總覺得新唱片銜接之間,必須為這個表現特優的歌手,再大規模的進行一場非轟動不可的售票演唱會。李祥回憶到,這是實力派歌手最後的舞台,一定要售票的原因在於,它整個籌畫,付出莫大心血,一定要看到代價,無論彩排、訓練、造型……在當時都是巔峰之作,台北迪斯角、高雄藍寶石及台中聯美等歌廳是傳統的作秀主要基地,阿芳勢必要跨過這條溝,去攻占自己的音樂領地。
之後,中生代歌手從大陸紅回台灣,售票演唱會成型,伍佰及陳昇……陸續加入市場,延續至今,老中青三代各據山頭,邁向前所未有的蓬勃世代,讓小眾市場蛻變為大眾事業體。自兩岸開放後,資金的確充沛,一套節目設計就可世界巡迴,讓唱片實體更加萎縮,聽音樂找數位;要臨場感,即買票看演唱會,大師級藝人紛紛受邀來台,「這是現在的音樂趨勢,大概二十年內不會變,只要有粉絲,只要會表演,每位歌手皆有機會散發獨有的光芒,迎接體驗經濟的盛況,用感官直接和歌迷接觸。」
歌迷追星毫不手軟
黃世森指出,身歷其境的演唱會永遠不會退流行,只是台灣萌芽較晚,歐美由貓王到麥克傑克森到瑪丹娜,都在世界舞台達成榮譽之巔峰,日本也有濱崎步傲視全亞洲,台灣才一個一個慢慢起步。
小巨蛋落成,解決了場地問題固然是原因之一,最關鍵的是,新世代對偶像的追逐升級了,追星追得十分有氣魄,偶像住什麼飯店,自己也有能力和他們共處一地,買票的經濟能力更讓他們毫不手軟,再加上父母思想開通,肯花錢讓孩子進小巨蛋去追星。
「臨場感是核心精神,歌手與歌迷真摯互動,絢爛的燈光,以及深具撞擊力的音響效果,是體驗經濟的魅力所在。」黃世森說:「演唱會擠到爆,事前的造勢宣傳很重要,歌手如何練體力,如何彩排,當晚又安排那些神祕嘉賓,或者在造型上怎樣耳目一新……這都可以成為記者筆下的新聞,產生催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