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目前數位相機與電腦普及,許多學生都有個人的部落格,意謂著大多數學生都具有公民記者的基本能力與門檻,另一方面,為鼓勵國內大專學生,藉由採訪實務關心公共議題,公視自二○○七年起舉辦大專公民記者營,邀請學者專家、資深媒體人與公民記者共同開課,從參與營隊人數逐年增加的趨勢,擁有學生身分的公民記者已逐漸成為一股勢力。
目前就讀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也擁有公民記者身分的林靖堂表示,大多數的學生並不熱衷於公共議題,但近年來由於部落格與公民記者平台的興起,許多學生開始在公民記者平台註冊,以實際行動參與並關心社會。
「無論是學生還是一般民眾從事公民記者,在專業與資源方面,還是與線上記者有一段差距。」林靖堂表示,一般記者擁有專業的編採能力,加上採訪工作是其職業,這些記者可以全天二十四小時盯梢,而公民記者是因為網路權力與工具下放,以個人部落格方式或是從公民報導平台發聲,補足主流媒體觀點的不足。
在實際採訪的過程中,林靖堂亦感受到主流媒體與公民記者的「差別待遇」。林靖堂表示,由於公民記者不隸屬於任何一個單位,自然沒有「名片」可表明身分,因此常被擋在採訪場合及記者會門外;縱使進入會場採訪發問,也會被人認為是「來亂的」。
林靖堂舉例,總統馬英九就職上任後接受媒體採訪,包括他在內的公民記者的提問,多鎖定在未來國家的教育、外交與國防等政策面向,卻遭到一旁線上記者「好言相勸」,告知他們不要阻擋民眾知的權利,隨後發問:「總統,你今天的領帶是誰幫你選的?」
林靖堂表示,雖然有些商業媒體記者的提問讓他不敢苟同,但不可否認,線上記者較擅長於深度新聞的處理,以及具備對重大新聞議題的整合能力,相較現階段公民記者報導水準參差不齊,深度稍嫌不足,對於重大議題也缺乏報導的力道,這都是未來必須改善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