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協議(ECFA)日前敲定早收清單內容,大陸同意對台灣降稅清單達五百三十九項,我方同意對大陸降稅達二百六十七項,兩年內分三階段降為零關稅,兩岸經貿在簽定ECFA後進入全新的時代。
在中國提出「讓利」說之下,這次完成的ECFA早收清單成果不能說不豐碩,以早收項目論,台灣收穫是大陸的兩倍;以早收的金額計,台灣是大陸的四點八倍。國貿局長黃志鵬說,「該要的都要到了」;海協會副會長鄭立中不諱言,大陸願意簽出「不平衡的經濟協議」,主要因為「兩岸是一家人。」
以金融業為例,大陸給予台灣六項承諾,其中,分行在大陸成立一年後,即可以承作台商人民幣業務;台資銀行若選擇中西部與東北等地區,大陸將開闢綠地通道,可以快速落地。前項承諾對久候甘霖的台資銀行是利多,雖與業者的期盼「在大陸辦事處升格為分行後立即可以承做人民幣業務」的目標,仍有一段落差,但已算是一大突破。
兩岸代表在談判過程中,雙方各有各的考量與利益,談判上絕對不能單純地依賴對方的「讓利」;否則工具機這一項也不必等到最後一刻才納入我方的早收清單。如果不是我方代表堅持到最後一刻,那麼工具機可能無法搭上早收清單的列車。
兩岸經貿互相開放的過程中,雖然基於雙方互惠,但個別產業總是有得有失,以大陸列入早收清單的項目為例,未來三年內我方必須把關稅降為零的項目例如石化原料、嬰兒車、自行車及零組件、高爾夫球及尼龍等將低價來台。隨著兩岸經貿進一步整合,互相開放的項目也會愈來愈多,這些都是接踵而來的挑戰。
策略大師大前研一說:「ECFA是台灣的維他命,兩岸簽定ECFA之後,南韓不僅羨慕更擔憂。」不過他也說,「富士康事件後,大陸台商靠代工的成功模式已到尾聲,必須尋找新模式。」對於台商而言,簽訂ECFA讓關稅降為零,可以與其他國家在相同的基準點進入大陸市場,但隨著大陸工資上揚與人民幣升值趨勢,台商面臨的轉型與升級問題,也到了無可迴避的緊要關頭。
兩岸在後ECFA時代,台灣對大陸的經貿依存度必然進一步拉高,相對風險也跟著來。基於風險分散的基本原則,兩岸簽訂ECFA只是一個開端。綜觀全球經貿合縱連橫的大趨勢,台灣還必須努力與其他主要經貿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在兩岸ECFA的基礎上,大陸應以開放的心胸,允許台灣與其他國家簽定FTA,讓台商真正可以做到全球布局,並達到兩岸互惠雙贏的目標。總之,後ECFA時代的挑戰必更加嚴峻,政府應盡速提出後ECFA的戰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