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即將在七月初舉行院士會議,日前卻傳出院士、生物醫學研究所所長陳垣崇涉及圖利罪的問題,不僅震撼國內學術界,社會亦因地位崇高的中研院士成了媒體社會新聞焦點而議論紛紛。此案涉及傑出學者的個人名譽,更關係我國生技產業發展。
檢調單位認為,陳垣崇院士發明的罕見疾病「龐貝氏症」兩項人體檢驗試劑,因獨家授權由其妻子及親友成立的公司生產,而涉嫌觸犯圖利罪。檢調人員不但進入中研院搜索,並大規模約談陳垣崇及他的助理等十人。這是中研院在台復院近六十年來的首次。中研院隸屬總統府,是我國最高學術機構,自然難免震驚社會。
事件爆發後,學界幾乎沒有人相信,一個曾經榮膺美國最佳醫師獎、十年前放棄國外優渥待遇返台奉獻的學者,會為了檢調單位口中的一千五百萬元而犯罪,何況,陳垣崇多年來對罕病團體的捐款都不只此數。
檢調質疑的是,陳垣崇擔任所長的生醫所在採購試劑時,為什麼以限制性招標方式採購?技術移轉時,為什麼對象是自家人成立的公司?而且,由於向檢調檢舉本案者,又是熟知生技產業者,因此更令檢調強烈懷疑確實有涉及不法之行為。
生技產業是新興產業,在國外發展出許多新的遊戲規則與產業特殊做法。由於技術研究成果獲致困難且是全新產品;發明人自己成立公司量產以保證品質的例子,在國外已有前例。中研院也發表正式聲明,對院內技術移轉有嚴格規範;中研院長翁啟惠也表示,相信陳垣崇院士的做法都符合規範。因此,檢調所掌握的「事證」係何所指、是否成立,更令外界好奇。
儘管目前全案真相未明,但國內生技產業發展困境已經顯現。各國體認到生技產業利益之龐大及對解決人類病痛的重要性,對新產品的研發補助及上市手續,都給予協助。反觀台灣,全國投入的研發經費,尚不及一家國際生技公司一個部門的研究經費;而相關規範尚待建立,加上自行培養及向外延攬的人才都不足。此所以生技產業雖政府大力鼓吹而實際進展少。
生技產業是政府繼二兆雙星後,另一個寄予重望的產業,但近來不斷出現不利整體產業發展的事件。稍前二○二高地轉型成南港生技園區一案,因環保及文化界人士大力反對而陷入僵局;如今又發生陳垣崇院士案。前者關係我國生技產業發展大環境,後者不但事關個人名譽,恐也不利日後繼續延攬相關人才回國的意願。
台灣欲謀求生技產業的生根發展,司法單位處理本案一定要慎重,在調查過程及證據取得上,必須做到無絲毫缺失。否則,國內亟待加速推動的生技產業,必然會遭到嚴重的打擊而倒退。政府更應藉此機會全面檢視發展生技產業必須的法規及配套措施,建立健全投資環境,才能讓生技產業有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