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布調查,許多醫療院所接生男女嬰比例懸殊,推定以人工生殖方式「訂製」男寶寶,研判應多是孕婦知道寶寶性別後,以人工流產讓女寶寶無緣誕生,使台灣新生兒性別比例嚴重失衡。
自然情況下,男女出生比例為一○五比一○○,台灣一向性別失衡,去年性別比例是一○八比一○○,雖是近十年低點,但仍偏高,僅稍低於越南、中國、印度。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報導說,近年全球遭墮胎、殺害、任其自生自滅而夭折的女嬰總數達一億,稱為「性別屠殺」並不為過。台灣婦女團體全台聯合會在今年婦女節也指出,雖經多年努力,台灣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不但未見緩解,反更趨嚴重,目前面臨的不只是「少子化」,還走向極端「少女化」。
歐、美、日等先進諸國,女性普遍獲得尊重,沒有重男輕女觀念,如美國總統歐巴馬及前任布希總統都只有兩個女兒,柯林頓總統也僅一個女兒,前任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只有兩個女兒。世界很多國家都由女性出任總統、總理,婦女表現不遜色於男性,重男輕女觀念實已極端落後。
稍見,台灣重男輕女的觀念已在改變中,儘管仍有篩檢技術可操縱生男生女,但總體而言,出生性別比已較老一輩正常。是人為使然:女性教育、性別主流化的推廣,及反性別歧視訴訟使女性地位提高,民法保障女性的財產及繼承權,及放寬子女從母姓的規定,使得性別失衡的情況漸有改善。
失衡的性比例將造成犯罪和社會脫序,助長性暴力和女性人口走私。女性人口太少,將使一整個世代的年輕男性難以找到伴侶,衍生婚姻、社會問題。偏愛生兒子的觀念造成日益嚴重的兩性人口差距,會傷害經濟成長、生產力,並導致更龐大的預算赤字。因為偏好生男的目的雖往往基於經濟考量,但數以百萬計的家庭若生男多於生女,將對整體經濟帶來反效果。要解決偏好生男的社經根本問題,為父母者必須減少對兒子的依賴,同時改變女兒的經濟地位。
台灣「少子化」的原因很多,除了整體社會變遷因素外,個人生涯取捨是另一重要因素,由於許多女性成長過程中眼見普遍重男輕女、照顧小孩壓力向女性傾斜,因此對生育卻步。政府應該拿出魄力及有效作為,確實建立「照顧公共化」政策,提供合理與近便的各項照顧福利體系托幼照顧、殘障照顧、老年照顧等,確實減輕婦女家庭與經濟負擔,才能減少「少子化」、尤其是「少女化」現象。
除了「照顧公共化」外,再加上「性別平權」的實踐。在鼓勵生子的同時,更要鼓勵生女,才能避免性別偏好,建立真正尊重人權,性別平等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