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音樂大師》歌劇之神威爾第

文圖/高談文化‧華滋出版 |2010.06.11
1203觀看次
字級

歌劇創作推陳出新

1842年3月9日,歌劇《納布果多諾索》(後世均簡稱《納布果》),在史卡拉劇院首演,得到了空前迴響,威爾第自稱:「我的藝術生涯可說是從這裡開始的。」

初期的幾部歌劇,威爾第都強調民族主義的思想,例如《納布果》和《倫巴底人》皆為代表,在局勢混亂的當代,獲得義大利人的共鳴。1844年威爾第和劇作家皮亞韋(Francesco Maria Piave)合作了《埃爾納尼》,之後一直到1850年之間,他不斷嘗試在歌劇形式上創新,《馬克白》即為一例。

1849年發表《萊尼亞諾之戰》後,威爾第的音樂轉向內省,開始探索個人的內心世界。這個階段完成的,為其一生的壓軸之作,人稱「大眾三連劇」的《弄臣》、《遊唱詩人》、《茶花女》。

三大壓軸之作

《弄臣》改編自雨果的《逸樂之王》,1851年3月11日於威尼斯的鳳凰戲院首演。此戲劇情灰暗,身為弄臣的男子因為女兒遭公爵玷污,而企圖報復,高薪聘請刺客要暗殺公爵,但是最後得到的屍體,竟然是自己女兒的。威爾第自己對於《弄臣》的評價相當高,認為:「本劇的戲劇效果是我所有歌劇劇本中最好的一個。」而與威爾第齊名的羅西尼也讚嘆道:「從這部歌劇中,我看到了威爾第的天才。」

《遊唱詩人》於1853年1月19日在羅馬首演,同樣造成轟動。這齣劇是吉普賽遊唱詩人和地方女官、伯爵間的三角愛情故事,同時也是一個被宿命所詛咒的故事,把吉普賽人形容成神祕、愛好詛咒者。在故事的結局,男高音被處死的一刻,老吉普賽人對伯爵說出了:「那是你弟弟。」可說是極盡衝突之能事。

最受世人青睞的《茶花女》改編自小仲馬的同名原著小說,1853年於威尼斯劇院首演。劇中的女主角是影射巴黎當紅的青樓女子瑪麗‧杜普列西。這位女子在小說中之所以被叫作茶花女,是因為她總在鬢角插上一朵白色山茶花,一個月只有五天,當花色轉紅時才不戴。

後來她拋棄巴黎歡場紙醉金迷的生活,跑到鄉下和一個小夥子隱居。青年的父親威脅她,說她會為男方家中帶來不幸,茶花女遂不告而別。當青年知道事情的原委後,悲痛欲絕地趕在她染上肺結核去世之前,前往見她最後一面。

威爾第的歌劇風格十分特殊,他反對器樂法和美聲演出,而以男中音當作全劇的焦點。在威爾第式歌劇中,男、女高音通常被描述成悲劇的受害者,而男中音就是加害者、悲劇製造者。但是他的男中音混合著多樣的情緒:混亂、衝突、痛苦,也是多情的英雄。威爾第有效利用這樣的角色在劇場上發揮,使19世紀中葉的義大利歌劇產生新的風貌。

飛吧!思念!

乘著金色的翅膀!

威爾第晚年創作不懈,尤其是六十歲以後的創作更令人驚豔,作品包括:《阿伊達》、《奧特羅》、《四首宗教歌曲》、《安魂彌撒曲》以及喜歌劇《法斯塔夫》等。

1901年,偉大的義大利民族音樂家威爾第與世長辭,享年八十八歲。於米蘭舉行的葬禮十分盛大,送葬行列長達二十萬人,群眾高聲唱著《納布果》中的「飛吧!思念!乘著金色的翅膀!」大合唱。

在完成三大名作後,威爾第「歌劇之神」的地位已然確立。直到現今,威爾第許多歌劇中的詠歎調還是傳唱不已,如《茶花女》中的〈飲酒歌〉,《弄臣》裡面的〈善變的女人〉等等,都是男高音展現實力的好音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