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大陸近年積極發展電動車產業,並將今年視為關鍵年,中國官方已敲定上海、長春、深圳、杭州、合肥等五個城市,試辦私人購買電動車補貼措施,而各城市的大型充電站也相繼啟用,希望加快擴大電動車版圖。
經過近十年的自主研發,大陸的電動車產業技術與世界水準差距縮小,小型純電動車將是三到五年內大陸電動車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官方鼓勵民眾購買。
大陸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資訊化部與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聯袂發布「關於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明確指出電動車補貼標準,將根據動力電池組能量訂定。
依據「通知」,純電動車補貼幅度最高,最高可獲得人民幣六萬元(約新台幣二十八萬三千元)的補貼;插電式電動車最高可獲人民幣五萬元(約新台幣二十三萬六千元)的補貼;不可外接充電的混合動力車型,一律補貼三千元(約新台幣一萬四千元)。
這份「通知」規定,補貼資金將撥付給汽車生產企業,按其扣除補貼後的價格,將汽車銷售給私人用戶或租賃企業,試辦期間內,每家企業銷售的純電動車、插電式電動車分別達到五萬輛的規模後,中央財政將適當降低補貼標準。
除了補貼購買電動車,大城市也相繼投入相關建設,安徽省蕪湖市、浙江省杭州市首個大型充電站日前啟用,採用雙電源供電,內置直流、交流充電樁,快充充滿電只要一個小時,慢充則要八個小時,一輛車充滿一次可以跑一百五十公里左右。
安徽蕪湖充電站內置十個直流充電樁、十個交流充電樁,可同時供十輛電動公車和十輛電動小客車充電,杭州市的充電站可同時提供八十輛汽車充電。
不過,因為上路的電動車不如想像多,這些充電站的效益如何,有待觀察,例如截至今年五月,杭州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運行總量達三百六十九輛,其中混合動力三百零二輛、純電動才六十七輛。
車商表示,如果補貼措施不擴大辦理,恐怕難以拉抬電動車的普及率,但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心滿滿地指出,近十年以來,大陸已投入約人民幣二十億元(約新台幣九十四億五千萬元)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目前已掌握動力蓄電池、燃料電池、驅動電機、多能源動力的核心技術,有助全面發展電動車等新能源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