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愛樂--無心插柳 文創開花

郭士榛 |2010.05.23
733觀看次
字級


「很高興文建會今年通過文創法,政府剛推出文創法,很多事都剛開始做,我想應該就是先做吧!批評先少些,政府可能也會遇到錯誤,才能找到正確方向。」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藝術總監杜黑,以包容之心看待文創法的推動。

基層巡演

藝文體驗券發揮功力

不過,對於文創法中和表演藝術最有關係的「藝文體驗券」,很多藝文團體擔心藝文體驗券,最後還是只嘉惠知名度高的團體。杜黑很樂觀表示,難免會有這樣事情,不過他曾看過一些小劇場演出,發現小劇場有屬於自己的觀眾,顯見台灣民眾看表演的水準高,不見得團有名,所有觀眾都會來看,因為民眾都有自己的喜好。

杜黑反而比較擔心鄉下的孩子,有體驗券卻沒有表演可看,他指出,因為台北看表演選擇性多,可是有那些團體會去鄉下演出

?所以南部觀眾縱使體驗券拿在手中也沒得選擇,反而造成城鄉差距。杜黑指出,一般來說,台北、新竹、高雄、台中的情況還好些,跳開這些城市像雲林、嘉義、南投、苗栗、台東等這幾個地方,觀眾其實很熱情,只是有沒有看表演的機會。

所以政府應規畫,如何推動表演團體下鄉,杜黑說:「文建會的『表演藝術團隊巡迴基層演出』及『表演藝術校園巡迴演出及示範教學計畫』,都可以和「藝文體驗券」配合使用。現在台灣交通方便,四通八達,只要政府補助足,表演團隊都會卯足力演出,才可使藝文體驗券發揮功力。」目前文創法剛出爐,而子法尚未定案,未來文創法的推動,就看執行者、主政人的做法,杜黑樂觀其成。

二十年努力

早已種下文創種子

以前沒有文創法,由杜黑領軍的台北愛樂基金會,第一面臨是求生存,第二想突破茁壯,杜黑面對這兩件事,都要想辦法解決,無意間符合了文創的精神。

杜黑表示,表演團體為了存活都絞盡腦力,台北愛樂努力想找新題材表演,甚至表演形式每次也希望不同,後來文創法出來,台北愛樂發現其中很多早已做了。像是跨界結合、成立基金會、企業募款、委託創作、人才培育、國際交流等等,杜黑表示,所有的演變,都是為解決當下困難,找到解決的辦法,卻萬沒想到,每一步都符合了現在文創的發展。

台北愛樂合唱團是民國六十二年李抱忱博士成立。杜黑是七十二年接手,覺得合唱團似乎沒什麼資源,像是沒有好的排練場地,無法和樂團合作,他那時想到一個好方法,和交響樂團結合,也就是現在所謂的跨界合作。杜黑表示,雖然交響樂團、合唱團性質不同,可是一旦兩邊結合,民間合唱團的行政人力,公家交響樂團的充足經費,可以資源互享。同時也由只演奏些交響樂協奏曲,延伸到推展音樂節目像神劇、布蘭詩歌這種大型合唱曲,吸引另一批觀眾進音樂廳。

杜黑表示,台北愛樂雖然歷經很多變化,但最關鍵的是一九八九年「財團法人台北愛樂基金會」的成立。常出國旅遊的杜黑看到美國的國家交響樂團,不是靠國家養,而是有財團法人基金會支撐,他於是四處詢問,了解基金會確實的作用後,就想到台北愛樂是不是可以成立一個一年可籌募五百萬的基金會,讓團員可以全職身分從事音樂工作。

求新求變

題裁影響票房

為了節目可以吸引人,促使票房亮麗,合唱團需開闢市場,杜黑指出,這些目標都是現在談的文創,杜黑回想起,當初刻意找特殊曲目引起社會注意,最引人注意是《黃河大合唱》,民國七十七、七十八年間,新聞局重審一些禁歌,《黃河大合唱》有兩首,女生二部合唱〈黃水謠〉、男中音的〈黃河頌〉得以開放,台北愛樂千辛萬苦向新聞局爭取正式演唱,由北市交伴奏,台北愛樂合唱,樂譜還到北京中央交響樂團商量借譜,演出轟動,票房賣完還加演。這次的震盪,讓杜黑深覺表演時的題材對於票房很重要。

隨著時代變,台北愛樂想去國際演出,借由出國經驗,可以吸收好的成員加入,杜黑帶團出去先觀摩參加外國音樂節,看到菲律賓合唱團,韓國合唱團都穿他們民族服裝、唱他們民族的歌,也唱西洋歌,水準很棒,杜黑回來後就想,台北愛樂出去,也一定要有自己特色,於是委託錢南章作曲,竟然始料未及的符合後來的文創政策。

第一次,錢南章寫了四首原住民的無伴奏民謠,去美國亞特蘭大參加音樂節,被選中參與電視轉播,得到很大的肯定。後來和錢南章開始長期合作,像《馬蘭姑娘》帶至匈牙利演出。至於創作〈佛說阿彌陀佛陀經〉,杜黑指出,去國外參加音樂節,都聽到合唱團唱很好的基督教音樂,外國人問,台灣既然信佛教,有沒有好的佛教音樂?杜黑心想,佛教音樂大都是實用的,用在法會,配合祭祀,真用到藝術殿堂好像還沒有。他回國後和錢南章商量,因而創作〈佛說阿彌陀佛陀經〉。杜黑說:「台北愛樂委託創作多首和台灣相關的曲目,也符合文創法中鼓勵創作本土特色,做國際交流。」

不論人才培育,或突顯台灣特色、委託國內作曲家創作,或到世界華人好的作品,吸引新聽眾,都是台北愛樂在做的事,可是這個時代,必需求新求創意,每天要絞盡腦汁的想要創造市場,表演工作才會有更大空間發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