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台北城,幾乎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花卉博覽會無處不在的痕跡,這個十一月即將展開的國際盛會,由社區包圍到公園,由馬路延伸到住家,全面盡心綠化的結果,台北已不負花園城市的美名,向巴黎花都、新加坡花園城看齊。
身為園藝家與插花老師,更不能在盛會中缺席,半年來的暖身活動總要熱情伸出綠手指來參與。上個星期日,「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首場活動「全國盃花藝競賽」初賽已由百位參賽者中選出二十位入圍,將於今年十月在花博「爭艷館」進行決賽,前三名可進軍「洲際盃花藝競賽」,代表台灣與各國花藝菁英一較高下。(要成為花藝比賽的常勝軍,需歷經大小戰役,練就一身看家本領。邱麗玥攝)
來自台南的入圍者吳佩誼其實從沒有正式上過插花課,印象中,是貴婦媽媽每周三天向老師報到,她跟在身邊玩著花草枝葉,總覺得大人學了半天,插了許久,還沒有自己手上這把隨便聚在一起就很美的花束來得動人。
她好奇問媽媽,可不可以自己玩出創意來?正經八百的媽媽拿出教材來告訴她,任何技藝都該遵循傳統。「傳統是什麼,就是跟別人插得一模一樣嗎?」媽媽想了一下回答說,至少要懂流派,別亂了規矩。藤院未生流、草月流、花道松風流及小原流等,都有傳承。
等她念到大學視覺設計系,她才真正大膽「悖離」母親的教誨而「亂玩」、「亂插」,結果,觀者無不驚豔,尤其她每次和同學出外郊遊,隨手拿些枯葉樹枝就能化腐朽為神奇,這天分讓她無師自通,如今有幸登上國際舞台。
台灣花藝設計協會理事長林素梅認為,插花技藝經過這二十年時空淘洗,可謂百花齊放,很多出色的新生代的確插出新意象,「不只是情趣,還可以變成一碗飯。」舊年代只有貴族才有機會學習插花,當時的作品都很巨大,常要耗時多日才能完成,在花材使用上也有嚴格規定,有時為取得自然彎曲之線條,往往需上山尋找適合之花材,不若現在可藉助鐵絲的輔助彎曲求得理想線條,減少時間和空間上的浪費。
林素梅說,生活空間小,生活步調也快,這本是工商社會常態,也因此現代新花藝在花材使用上較不受限制,利用空間重點上的加強和削減,表達個人對美的感覺,不斷的自我磨練,才能創作出好作品。
入圍的高雄章曼潞則表示,以Flower Dream為主題,在競賽中製作一座寬六十公分、深四十公分、高一百公分的花藝作品是個挑戰,每個作品都是獨一無二,讓她覺得,過去的老傳統反而流於造作,有複製的包袱,反而受限,難以盡情表達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