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在就職兩周年前夕,發表六國論、黃金十年的國家發展藍圖,令人感到可喜,畢竟,國家最高領導人若連國家發展願景都提不出來,如何叫人民追隨?
只不過,馬英九總統的六國論雖然言之鑿鑿,但真要推行起來,將非常艱辛。
以「環保救國」來說,《環境教育法》一通過,往後人民要加上環保課程;加上近來政府積極推動節能減碳,看似真的致力推動環保救國。然而,從政府致力推動中科三期、台塑仁武廠,到國光石化等高碳、高汙染、高耗能產業的發展來看,這些產業能增加的國民生產毛額(GDP)不高,但對環境的破壞卻很大。
例如國光石化案,年增排碳一千六百萬噸,影響國土面積超過四千公頃,環境破壞程度遠勝二○二兵工廠發展生技園區,卻只能增加百分之零點一的GDP。
種種工業發展的作為,也很難看出政府推動環保救國的決心。像是不加緊腳步推動台電發展替代能源,反要在台中增設兩座火力發電廠;政府也沒要求企業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只顧著要小老百姓節省能源。
真要推動環保救國,台灣應效法新加坡、香港、瑞士、荷蘭等小國,發展知識經濟、文化觀光,在經濟上逐步擺脫依賴高汙染、高耗能產業。我們不該一邊高喊環保救國,一邊縱容破壞國土永續發展的高汙染產業。
再說「福利安國」,台灣各項社會福利措施,從勞保、健保、國保、老人年金、軍公教月退俸,以及即將開辦的老人照護保險,全都面臨嚴峻的財務問題。最主要的原因並非經濟停滯造成的稅收短缺,而是少子化與高齡化的雙重影響下,未來台灣將由低薪、資源少的年輕人撐起整個社會。

其他像「文化興國」、「創新強國」等承諾,若與政府鼓勵企業的相關政策對比,我們絲毫看不出政府真有發展文化興國的決心;而在創新強國上,則多圖利財團,由政府讓利給財團,甚至替財團除去發展時可能面對的阻礙,小老百姓難從中獲得好處。
「憲政固國」、「和平護國」牽涉複雜的政治議題,在此就先不談,但光是其他與民生經濟相關的四國論述,馬英九的宣誓和現行馬政府團隊的施政方針已背離,若不想淪為口號治國,政府恐怕得拿出魄力和決心,有著拔掉財團利益也非幹不可的覺悟,如此才不至於淪為就職周年的政令宣導口號。
Roy(北市/社會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