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麻兒拍打你?跟你打招呼啦!

李祖翔 |2010.05.15
898觀看次
字級

前言

這兩年,社會愈加重視譗病友及身心障礙者親屬互動豃的議題,聯合勸募協會首先發現由病友組成的NGO開始興起,即使罹病未癒,也堅持替其他病友爭取權利;再來是身心障礙者的親屬加入NGO,帶頭創設庇護工場,增加病友就業機會;也有協會發起身障者自立生活運動;癌症希望協會則關心病友、親屬和醫療人員如何看待重症與死亡,舉辦繪畫比賽釋放負面情緒。

可衣(後排右起)拍拍獨居老伯伯的頭,想跟對方玩,媽媽單桂英哭笑不得。記者李祖翔攝

他們究竟要用什麼樣的公益行為,為病友醞釀友善環境?又是何種力量支撐他們永不放棄?身心障礙雖然看似與重症者不同類別,疾病與智能障礙、肢體殘障卻往往具有相互影響的關聯。本周公益版將透過漸凍人和心智障礙者親屬的照顧過程、心境,說明他們為何願意犧牲奉獻。



從事推拿服務的年輕媽媽單桂英,不因擁有身心障礙的孩子感到羞恥,反而積極找出與孩子互動的最佳模式,還因此進入公益團體,學習教育特殊孩子,擔任教保員,從感到難以教育、害怕帶孩子出門,在意旁人目光,到轉為放下面子、尊嚴,她用最原始、純真的心看待孩子:「學不會社會規範的孩子,反而讓思想僵化的眾人得到釋放,呈現最單純的反應。」

一上公車,小男孩大力地拍打老伯伯的背,正要發怒的老伯伯卻聽到男孩的媽媽溫柔地說:「喔,你說很喜歡伯伯,要和伯伯打招呼?」小男孩笑得很開心,伯伯只好訕訕地說:「你好。」下車時,小男孩再次用力拍了老伯一下,媽媽說:「想和伯伯說再見喔?」老伯伯有些尷尬,也只好大力揮手說再見;這樣詮釋腦麻兒與人相處的方式,是腦麻兒可衣的媽媽單桂英花了好長時間才研究出來的!

4歲才會走路 拉拔16年

家有腦性麻痺的孩子,單桂英和先生嘗試用各種方式與他相處,剛開始,單桂英說:「常常覺得快被他氣死了!」因為有語言溝通和運動功能障礙,怎麼教都教不會,四歲才被教會能走路,每每煩躁自己怎麼會有這樣的寶貝時,淚水總會奪眶而出,但氣完後卻又充滿冀望地想:「真希望你喊我一聲媽媽,希望你能抱抱我。」但辛苦拉拔十六年,現在反而希望就讀國三的可衣不要抱太緊!

現在的可衣,睡前kiss老是黏在單桂英臉上,像可衣這麼熱情又聰明的寶貝真的不多。當初做檢查,智商只有三十,單桂英一家不放棄,向伊甸和第一社福基金會求助後,特教社工來到家中協助了解如何與可衣相處和教導是最適當的;老師用奇特的教育方式訓練可衣,例如可衣不懂怎麼表達想法,只會哭鬧,老師就問他要不要吃最愛的起司?趁他呼吸時輕壓腹部,使哈氣聲像「好」發音,久而久之他習慣了人家問話就說好,他的聲音在爸媽心裡就像天籟。

重新接納自己 開拓視野

每回開車到固定的據點,可衣都會大吼大叫,拚命拍打媽媽,因為他看到有趣的景物,媽媽不再慌張;因為找到與心障兒相處的方法。單桂英重新接納了自己,也開拓了新視野。出席公益團體的活動時,可衣最喜歡和「男生」互動,更讓媽媽覺得有趣的是,如果可衣看見足障者,就一定要上前幫人家推輪椅,看到大哥哥要握手,遇見相熟的叔叔就要擁抱,此外,他還喜歡摸老伯伯的光頭,像永遠長不大的搗蛋鬼。

而單桂英在擔任中心教保員之前,是擔任義工,不管多累都願意付出,因為「能服務的老師實在是太少了!只能靠義工做,有時老師還要打掃。」隨著可衣長大,媽媽要面對的事情愈來愈多,不能持續做義工、教保員,忙到分身乏術,承載的壓力更驚人。身為人母的纖細,家庭之間微妙的相處氣氛還要她來操心,除了趁著拜訪客戶,藉以親近大自然紓解壓力外,她再也找不到喘息的時間。

無論子女有先天身心障礙,或者罹患重病,親屬的心情不能再只有公益團體看見,社會也應體恤,珍惜永不放棄子女、守護摯愛的他們;對身心障礙與重症、罕病者來說,相伴相隨的親屬承受的傷害必定更深,不管物質給予或精神喊話,他們都需要強而有力的支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