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因近來台北市陸續發生教師不當體罰學生事件,人本教育基金會等二十六個民間團體日前發起「新五四運動」,要求教育部及全國教師會在半年內落實零體罰政策,建立不適任教師淘汰機制,並要求全國校長、教師都須簽立「切結書」,保證不再凌虐傷害學生。
身為教師的我,想問要求教師簽立「切結書」的意義是什麼?我任教十多年來,接觸許多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大家憑良心教學,未簽立所謂的「切結書」,但不會凌虐傷害學生,為什麼要用少數事件,否定所有教師的付出?
我認為,提出簽立「切結書」的要求,是全面抹煞教師的教育愛,是對老師專業的不信任,嚴重打擊老師的教育熱忱,並非是落實零體罰的治本方法。
「零體罰」不只是家長對老師的期望,也是所有教師的目標。教師和孩子朝夕相處,除了教授課業,亦有情感交流,民間團體在提出教師簽立「切結書」時,應想想認真為孩子付出的教師。
教育界是有不適任教師,但少之又少,為了維護所有教師的尊嚴,教育部可建立不適任教師淘汰機制,並成立專案小組,針對各校的個案進行了解,及作出正確的處理,以杜絕不當體罰事件。
此外,落實零體罰是為孩子著想,但在推行時也應正視孩子偏差行為的管教措施。當孩子不斷出現行為偏差,對其他孩子造成困擾,而教師的口頭管教無效時,是否應由教育部建立家長在家輔導的機制,以保障其他孩子的權益?
筆者認為,零體罰不能只靠要求老師簽定「切結書」,必須結合學校、師長、家長的力量,三管齊下,擬定完善的管教輔導機制,才能讓教師在管教孩子時,達到「正向管教,杜絕體罰」。
林雲鈿(北縣泰山/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