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近來全球地震頻傳,防震意識普遍提升,國內宗教團體為讓正法永住,保護信徒安全,向來十分注重建築物安全,特別是防震方面的要求,其中以「千年建築」為目標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與號稱可「在地震環境下進行腦部手術」的慈濟醫院台北分院為代表。
「佛陀紀念館設計首重安全,是以人為本的建築。」大成工程公司佛光工程處長陳英慧表示,佛陀紀念館作為世界性的佛教聖地,且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指示,此館為千年的永久建築,因此,在建築的地點選擇、結構設計、施工、建材等,皆秉持此一最高原則。
陳英慧表示,佛陀紀念館基地選定在堅硬的卵礫石地層,離鄰近的旗山斷層仍有一段距離,擁有良好的地質條件;佛陀紀念館為地上五層、地下一層的建築,加上主塔為全國面積最大的圓球建築體,造型愈是對稱、方正,抗震能力愈高,外觀圓矮的佛陀紀念館抗震能力亦相對提升。
「建築設計、施工實在,比運用新抗震技術來得實在。」陳英慧指出,佛陀紀念館因建築物不高且占地面積大,因此不需使用阻凝器等抗震設施,而是採用高品質的建材用料,像是使用可焊接的鋼筋,避免碳化鋼遇高熱產生脆化的現象。
佛陀紀念館施工細節亦格外嚴謹。陳英慧指出,地震導致建築物破壞,切莫讓混凝土先崩塌,而是要由鋼筋開始破壞,讓人們有足夠時間逃生;因此佛陀紀念館混凝土要求確實搗實,建築體抗壓強度遠超過一般標準。
「建築梁柱穩固與否,也是扮演抗震的關鍵因素。」陳英慧表示,佛陀紀念館梁柱接頭以箍筋紮實綑綁,力求骨架穩固,加上高標準的混凝土工程、方正對稱的結構設計,及安全的地質等條件,「以種種高規格條件興建的佛陀紀念館,縱使未來面臨嚴峻的環境考驗,相信仍是屹立千年的佛教聖殿!」
慈濟醫院台北分院
每根柱子下都有「金剛座」
以日本設計理念興建的慈濟醫院台北分院,號稱可「在地震環境下進行腦部手術」,因為它是國內第一座採隔震建築工法興建的醫院。
慈濟基金會表示,慈濟醫院台北分院除了採SRC(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外,每一根柱子底下都設有「金剛座」,也就是所謂的「隔震系統」,是抑制或控制地震力,使其所產生的能量不會傳遞至建築物上部。
「大災難來時,有兩種建築不能倒,一是學校,一就是醫院。」慈濟基金會表示,金剛座整個設計,防震安全係數高達八十公分,讓地震時醫院各手術室、病房仍可維持正常運作,消除住院病患的恐懼心理,甚至可提供大地震後,傷患緊急收容的安全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