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如果地球自己動筆寫今年的日記或周記,地震想必入題:從一、二月中南美洲的海地、智利,到三、四月太平洋的索羅門群島、亞洲大陸的中國青海省,甚至台灣甲仙、蘭嶼外海,一個接一個規模六以上的大地震,震得全球各地民眾膽顫心驚,甚至有人聯想到科幻災難片《二○一二》,認為片中的世界末日場景即將真實上演。
對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島鏈上的台灣,地震可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每逢稍大的地震,總會勾起民眾對九二一等大地震的慘痛回憶,國人對公共或私人建築物的耐震要求也不斷升高;不過,自家房子的地震承受能力如何?有防震疑慮該如何處理?以至於如何辨識建物的耐震能力?一般民眾未必有清楚的認識。
從建物結構中
找出潛藏危機
「一般人想由肉眼辨識房子安不安全、耐不耐震,其實相當難。」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林克強指出,民眾在選購房子時,所看到的往往都是經過粉飾的成屋,別說藏在油漆和牆壁內的屋體結構玄機不易察覺,在銷售員舌燦蓮花的遊說下,交通方不方便、格局是否方正,往往就凌駕了安全性的考量。
國家地震中心設有耐震模擬台,提供民間建商的建築設計測試服務。林克強表示,以台灣目前的建築技術和法規要求,防震能力都在水準之上,比起他國並不遜色;但地方政府的把關是否周延、建商的施工是否按部就班,都影響建築本體的永續性,換句話說,房子耐震能力如何,「人」的因素才最重要。
然而,林克強認為只要稍微用心、花一點時間觀察,仍可看出房屋既定結構的端倪、進而發現潛在的不安全因素。
「第一個是建物高度。」林克強指出,一般樓房正面的高度和寬度比,以一比三或一比四為佳,如果太高而超過比例,就要特別注意,是否有「軟弱層」存在,如九二一時,中部許多「透天厝」傾倒,皆因一樓開放空間過大,僅以梁柱支撐。
此外也須留意屋內結構(梁柱)、非結構(牆面、天花板)部分是否完整,如牆面若無端多出大型窗戶、地震時有可能粉碎造成傷害。
「看房不只是看屋內,還要看整體建築。」林克強表示,建築並非永久保固,需要隨時關注才能住得安心;民眾若欲獲取相關資訊,可上地震中心官網(http://www.narl.org.tw/tw/tech/company/company_id=6),由頁面下方的「安全耐震的家│認識地震工程」連結進入。
耐震建築標章
可為安全把關
防震工作不僅只是在「事後」加以補強,若能在「事前」就讓房子和建物具備強韌結構和底基,甚至用地避開地質敏感地帶,更能發揮事半功倍之效;台灣建築中心主任工程師李明澔表示,中心在九十二年完成「耐震建築標章」的認證制度,數年來,極力推廣建築物的設計和實際構建過程,都須符合防震的高標準。
台灣建築中心耐震標章設有建築專家學者組成的審查委員會,針對申請者提出的建築設計資料,以建築本體的設計、施工過程,為主要評鑑對象;在實際動工後,還委由實務界工程技師擔任「特別監督人」,確實掌握每磚每瓦的環節,為建築物的耐震力和安全性層層把關,最後才能取得標章肯定。
已有12座建物
獲得安全認證
「事實上,台灣在八十八年的九二一,或九十一年的三三一大地震後,國內建築的『耐震設計觀』已經提高很多。」與林克強看法一致,李明澔表示,國人對建築物防震、耐震能力的要求,比起同樣地震頻仍的日本相去不遠,普遍都能達到五級至六級的耐震水準。因此,政府並未比照「綠建築」標章、強制公共建物必須具備耐震標章。
李明澔指出,耐震標章是站在鼓勵參與的角度,讓國內建築能擁有進一步的安全認證,民眾也有更明確的選擇評斷依據。「目前國內已有十二座建物獲得耐震標章。」李明澔說,今年還有台電變電所、中興大學宿舍,及高達三十層樓的民宅大樓等五座建案,申請耐震標章審核,未來會有愈來愈多的公共單位或民間建商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