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矚目的雙英辯論應否簽署ECFA順利舉行,儘管各電視台的觀眾即時電話投票顯示,馬英九總統與蔡英文主席的支持度仍呈現「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態勢;但即使馬、蔡並未透過這場辯論成功的相互說服對方及其支持者,民眾仍看到一個事實:簽與不簽雖是完全相反的主張,立場迥異的雙方還是可以透過「理」與「禮」,互陳觀點,爭取認同與支持。
辯論會前,不少人認為,蔡英文辯才無礙,又慣以溫文自信的態度、運用犀利言詞,塑造自己的理性形象,並讓對手顯得無能又無知。面對這種「棉裡針」式的對手,馬英九不易在辯論中過關。但經過這場毫無冷場、雙方機鋒盡出的辯論,馬英九總統成功的重塑了自己身為國家領導人應有高度與氣勢。
這場辯論會的對象是一般大眾,雙方要把握機會,把ECFA這個同時涉及兩岸政治與區域經濟的複雜架構,以簡單而生動的表達方式,讓民眾了解自己的主張,以爭取支持。
辯論過程中,馬英九總統使用的語言平實而生動,他談到兩岸經濟開放交流的效益時,以「不只鮭魚回來了,連鯨魚都回來了」;談到中小企業之渴望簽訂ECFA時,提出他下鄉了解業者困境的行動;結辯時,他更以「別人都起跑了,我們還在綁鞋帶」的淺白比喻,提醒國人正視簽訂ECFA的迫切性。
蔡英文主席則引述了太多理論與專業概念,雖然她指出以中國為主導的東亞區域理論看似別具慧眼,但中國的崛起已是事實,不因台灣和它簽訂ECFA才助漲其勢。蔡英文屢屢追問馬英九沒有回答她的問題,讓人感到似乎詞窮,無法再提出新的,有力的論述,只好不斷重覆同樣的質疑。
馬、蔡二人辯論中的表現各有高下,結束後的記者會,兩人的調子也不同。馬英九肯定蔡英文的表現,蔡英文則繼續辯論中的攻勢。但辯論已經結束了,一個有信心的對手不會再繼續陷在辯論情緒中,除非自覺沒有在辯論中說清楚,這種「意猶未盡」也正透露了在正式辯論中的表現不足。
我們肯定蔡英文主席,並對兩黨寄予期望的是,「雙英會」示範了一場以「理」服人,而非以「力」搏人的政治競爭
;尤其在辯論舉行之前,民進黨立委才因反對陸生來台,在立法院發動了一場打人大戰的負面問政方式,我們期待民進黨立委能多學自己的黨主席,問政力求言之有物,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少數,而非暴力的少數!
台灣的政治圈長年充滿語言與肢體暴力,是社會風氣最壞的示範,讓人厭惡卻無力改善。但根據媒體民調,雙英會論理之後,改變了民眾對簽署的支持度,這個明變化也印證了台灣社會對「理性」與「知識」的回應,遠勝於「暴力」與「硬拗」。朝野政治人物都應有此體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