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自然保育公園的義工種類繁多,可一次滿足義工多種需求,例如關渡義工有些必須經過長期培訓,包含導覽解說員、行政票亭員、環境維護員等,而環境維護又分陸工和水工,這些義工能學習到深入且專業的環境知識。
而每一年都會隆重舉辦的裝置藝術,本身又隱含了重要任務:「讓任何人都能提升美育,並且把環保的理念帶入自己的生活中,讓環保扎根。」所以,裝置藝術也有一日體驗的義工和負責整個藝術季、協助約三周的推手義工。
關渡自然保育公園處長何一先指出,裝置藝術季至今已到第五屆,承辦動機是希望大眾能了解,公園不只是一個供人賞鳥和養水鳥的地方,如果環境保育不與人互動,就是失敗的,因此,公園還得是一個傳遞人文、教育和藝術的知識平台。
何一先說,今年審查來自全球的藝術設計企畫書,與往年有很大的不同,除要符合台灣生態環境,還得審視「是否具備實用性」,過去作品強調要自然腐朽,今年卻希望讓作品可摸、可坐、可用,甚至可移動,讓贊助企業與社區都能帶出展示,宣揚環保理念,加強美學教育。
一朵花效應
擴大影響力
對於提供義工體驗參與創作過程的方式,何一先以「一朵花效應」來說公園的理念:小男孩想為一朵花妝點,便找來漂亮的花瓶,卻發現如果桌面乾淨會更美,清完書桌後又觀察到其他地方也該打掃,由此慢慢擴大,最後整個環境都具有美感,所以義工不僅領略藝術之美,回去後也能藉機改善環境。
今年的策展人又有別以往,是由知名地景藝術家楊春森負責。楊春森說,過去走的是「暫時性的裝置藝術」,現在卻要「永續性的環境藝術」。
與公共設施結合,例如乘涼喝茶的漂流木椅、奇異螺旋竹屋、環繞樹木的七公尺高巨人聖堂、木造候鳥等,自然藝術將不再是消耗品;只要義工能對作品感動,也才能撼動一般人的內心,進而影響生活層面。
楊春森穿梭在義工與國際藝術家、作品中,還不忘調侃義工:「有這次經歷,回去後可以自己蓋房子啦!」義工也開玩笑地說:「那裡找這麼多竹子、木頭啊?」
對話雖然有趣,卻也顯露出自然保育的重要,如果現在不盡力維護,即使空有一身建築的好本領,將來也沒有適合的環境可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