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是全球熱門議題,擔任環保義工是時髦的奉獻。環保義工不一定得弄得蓬頭垢面,手腳烏漆抹黑,可以很藝術,很優雅,很有氣質,更重要的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作夢都會笑,也能高高興興上工,歡歡喜喜下崗。
台北市野鳥學會接管的關渡自然保育公園,就提供這樣一個參與環境和體驗的平台。這裡的義工沒嚴肅面孔,沒僵硬語言,他們嘗試把思維帶入生活藝術,用藝術語言與大家交流,進而吸引親友加入環保行列。
本周公益版帶你進入關渡公園,了解譗自然裝置藝術豃,聽聽這些義工為什麼願意犧牲假期,流血流汗,割芒草,蓋竹屋……

協助作品下水測試,也是義工的初體驗。記者李祖翔攝
Sandra:重複再利用
二十三歲剛離開服裝設計業的Sandra說,很早就想了解自然藝術的作品是如何完成的,從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網站得知,關渡公園有裝置藝術的義工體驗,就來報名,在親身經歷後,才明白任何一個小地方都馬虎不得,「我覺得當裝置藝術義工很特別,這些藝術家雖然用的是自然素材,卻也是不斷重複、再利用,相當環保,不是隨便說說而已;和他們相處,也發現,這些從事自然環保的藝術家非常樸實,能一起工作感到愉快!」
從遞工具、顧作品、保濕,到縫葉子、看作品下水測試風力等,Sandra覺得收穫超乎想像,且保育公園只收保證金五百元,服務結束可以領回,還提供午餐,相當划算,她跟著德籍、義大利籍和立陶宛的藝術家工作,印象最深刻的是立陶宛籍的Arvydas,因為作品隱含了宮崎駿的動畫元素,滿足純真幻想。
謝佩玲:不因作品浪費
第二次擔任自然藝術義工的謝佩玲,則是音樂背景出身,深知自然藝術是需要結合大家力量才能完成的耗時、費力作品,所以她希望成為其中的一份子。她在英國攻讀博物館經營,也曾在奇美、故宮博物院服務,目前雖然從事貿易,卻很想目睹國際藝術大師的風采,也希望維繫自覺為藝術人的角色。
謝佩玲帶著對自然的崇敬與嚮往指出,置身於大自然的保育公園中,就像處在戶外型的生態博物館,「我享受這個環境,也敬佩藝術創作者克服環境條件、從無到有的創作能力,相處後還發現,他們會不斷表露出重視環境的心態,例如絕對不會為了創作完美的藝術而多浪費一滴水。」這裡的藝術家不會為了作品而去傷害環境。
幼幼:體會該有堅持
就讀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五年級的幼幼,則是因為老師的引導,和義工結下不解之緣。幼幼的思想在爸媽眼中有些古怪,常常有令人費解和訝異的舉動,例如出國在外,沒打聲招呼就自己搭火車到別的縣市,或是幻想到無人荒山養老,好在她只是特別喜愛花花草草,加上國中和大學老師都嘗試引導她去作義工,所以愛上了在自然中當裝置藝術家的小助手,且樂此不疲。
當義大利藝術家Carlotta企圖用竹子搭成一艘船,船的表面是棉質纖維象徵雲朵的造型,當藝術家把它放在水面上隨風擺蕩時,幼幼要做的就是「幫忙把雲縫密合一點」;由於棉質纖維有刺,容易受傷,所以義工都戴上手套,但是Carlotta卻沒戴,她說:「我不在意刺傷,這是我該做的,再說用手才能感受材質。」
藝術家對自然的執著,也讓幼幼深深體會到:「很多東西差一點,結局就差很多,有些時候該堅持的就要堅持。」這份心得可以應用於每件事情上。
關渡自然保育公園推廣生態保育,最初是為了保存溼地、調節氣候,讓候鳥和稀有動物能有棲息的場域而存在;自然裝置藝術是近幾年推廣環境生態與教育的大事,明天也將將舉辦藝術嘉年華會,展出正式完成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