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重建兄友弟恭新倫理

 |2006.06.03
535觀看次
字級

台灣光復以前,一位已婚婦女平均生育活產嬰兒九點六人,是生育率極高的地區;然而由於嬰兒死亡率高,尤其是新生兒死亡率接近百分之三十,這些嬰兒能平安度過周歲,甚至連活過一周都不容易,所以並不是都有機會長大成人。

六十年來,由於經濟發展,生活條件改善,營養健康與公共衛生增進,醫療水準提高,加上近十年來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實施,使死亡率急速下降,幾乎人人可以活到老年。正如西方先進國家人口革命的過程一般,在死亡率下降的同時,出生率也跟著下降。所以人口成長的速度減緩,最後會達到穩定狀態。

推究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糾葛複雜何止一端。但左右出生率的主要因素,不外下述幾項。一、女性初婚年齡延遲,已逾高生育率階段;二、戶量縮小,養育子女無法得到家庭中其他成員的幫助;三、養育子女的成本,尤其是教育成本高昂,遠超過年輕夫婦經濟負擔的能力;四、追求個人生活品質與職業成就,無法兼顧子女,降低了對生育子女的欲望;五、社會環境變遷,使積財或養老都不能再依賴子女,使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改變;六、醫學的發展使理想子女數目可以人為控制,減少不被期望孩子的出生。

因為子女的數目少,在富裕社會,出身貧困時代的父母,不願自己身歷物質缺乏時代的痛苦經驗在子女身上重演,會給予子女豐富的物質供應。不幸的是,幸福是快樂的持續,快樂是因為缺乏得到滿足;對子女無缺的供應,反而剝奪了他們享有幸福的機會。

不生子女的夫婦姑且不論,不管社會是鼓勵生育還是限制生育,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成為生育型態的主流。這唯一的孩子,沒有兄弟姊妹,當然也沒有嫂嫂、弟妹、姊夫、妹夫,將來的子女便不會有伯父、伯母、姑姑、姑丈、叔叔、嬸嬸、姨母、姨父、舅父、舅母;就不會有堂兄弟姊妹,表兄弟姊妹;長大了之後,自然也沒有侄、姪、甥男甥女。將來也許不結婚不生孩子,既使結婚生孩子也只是有兒或有女而已。

如此出生的情況,使傳統的倫理規範,難再適用;過去常用的勉勵眾多兄弟姊妹團結合作,共同奮鬥光耀門楣,如同一把筷子折不斷這樣的例子,也不再合適了。

因而兄友弟恭的傳統德育條目,在解釋的時候就要改變,要將關愛的範圍擴大,將沒有血緣親屬關係的人,視同家人看待;對長輩尊敬服侍,對晚輩照顧愛護,視同輩如兄弟姊妹。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大同社會,要朝這個理想走。在另一方面,為人父母者,望子成龍的期望,本是合理的想法。但是對子女過高的期待,若遠超過其實現的能力,只是徒增心理負擔,產生精神上的壓力,阻礙其正常的發展。孩子要學的不是如何出人頭地,而是如何與人相處,經營共同生活。

因此,如何建立一套新規範,讓為人父母者給予子女的摯愛,恰足以使其激勵奮發,經營純潔樸實,與人為善的生活;為人子女者發揚友愛之情及於普天下人群,共同營造一個大同世界,乃成為亟待建立並付之實踐的新倫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