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破法遍─破除生病的執著
行人生病時,觀察疾病是因色身四大不調而病呢?或是因為心理因素而生病?若是色身的病,色身是四大假合而有,因時、因地、因緣而有生老病死之生滅現象;而外在的山林河川,隨時也在生住異滅的變化中,也應算是病;死人也是生滅中的一種現象,故也應該算是病。但是屍骸及山林都未曾有受惱害的情形,依此推理當知色並非病也。只是因為心念想像,才有病的產生。
今觀此生病的心,不是自生、不是他生、不是共生、不是無因生;此四句不可得,非內、非外,畢竟清淨。心如虛空,有誰生病呢?《維摩詰經》上說:「病由心造,故非地大;而病實於身中,故不離地大。餘水大、火大、風大也是如此。故,身相不可得;也不是與心合,因心如幻故。」所以,沒有真實的病,也沒有真實生病的心;兩者皆不可得故。
五、識通塞
行人於病中,觀察病的原理,於法義之中,認識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觀察病理、觀察智慧時,句句於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的道理,了了分明而沒有疑惑。了解文字而不執著文字,並了知得與失,是名觀病患之「識通塞」。
六、道品調適
若觀疾病是四大不調所引起的、相上是不清淨的;就疾病的體性而言,病痛是因緣所生,故疾病的體性(無自性空)即是清淨。疾病不等於四大、也非離開四大,故疾病是「非清淨非不清淨」;或是有、真、非有非真;或是空、假、非空非假;或是枯、榮、非枯非榮;如是等義,皆與此身念處無二無別。如此作觀,疾病的感「受」(念處),既非苦亦非樂;疾病之觀想、行相(法念處),既非我亦非無我;疾病的「心」(念處),既非常非無常,有如是四念處的意義。若能於病中,用這種方式觀想三十七道品,縱然在枕席 (注) 間,都能成就。若能了解苦的真相,就不會有痛苦的心與覺得痛苦的病了,如此即能入實相的清涼池。
注釋:
枕席:《法華經‧譬喻品》中譬喻大白牛車為一佛乘,在大白牛車上有各種的裝飾物,其中有「安置丹枕」,即紅色枕頭,以紅色的光譬喻無分別法。枕分內枕、外枕,外枕是車行時用以支柱,譬喻修道用功;車內的內枕,是用來休息的,譬喻一行三昧,能生真正般若智慧。(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