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慎終追遠 孝順要及時

 |2010.04.05
4599觀看次
字級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三天假期細雨飄飄,和風拂拂,所謂「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又是春色如畫,掃墓祭祖的清明時節,一年一度慎終追遠的日子。

「清明」指的是節氣,我國傳統曆法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用來反映氣候變化並指導農業生產,而「清明」就是其中之一,時間大約在「春分」之後,「穀雨」之前。在《淮南子》一書中記載:「清明」是在冬至過後的一百零六日,也是「春分」後的第十五日,這時候萬物潔淨,空氣清新,風景明麗,花卉草木在這樣的環境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所以叫做「清明」。

中國人祭祀祖先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上古時代就有帝王、諸侯祭祀宗廟的儀式,到春秋時代孔子的墓祭,這些都屬於貴族所特有的。到秦漢以後,貴族制度式微,才有一般民眾到祖先墳墓祭祀的習俗。因此政府在民國二十四年明定清明為民族掃墓節,台灣自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社會後,許多舊時的習俗都漸為人們所忽視,但清明掃墓卻仍深受重視,各地墓園在清明前後,祭掃活動進入最高潮,山頭盡是掃墓人群,政府亦會舉行中樞祭典,充分顯示中國人不忘本的精神。

清明節是慎終追遠的日子,最近媒體報導一些血腥的弒親慘劇,讓社會受到很大的震驚,清明節正是一個社會集體反省的時刻。《論語.學而篇》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就是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追念前賢,社會就可厚德。所以儒家是講究從慎終追遠而致孝道的。所謂「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子藉追思祖先的祭祀行為來建立德行,祭拜的目的是在「孝」,透過這些祭祖的禮儀,教育子孫關於孝順的觀念。

佛教也是重孝的,孝親之行的經典故事不勝枚舉,如有名的《地藏經》、《盂蘭盆經》、《父母恩重難報經》等,就是闡揚孝道的經典,其他三藏十二部之中,也經常可看到佛教的孝親思想。

「孝」的意義是什麼?基督教雖嚴禁「祭拜」祖先,但也是主張行孝的,箴言二十二章二十八節說:「你先祖所立的地界,你不可挪移。」摩西十誡的第五條說:「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以弗所書六章一~三節更說:「作兒女的,要在主裡順從你們的父母,因為這是正當的。」

媒體報導的偏差弒親只是極少數,台灣是個講孝也懂孝的地方,清明節在慎終追遠之際,讓我們心存孝道。星雲大師說:「孝首重在順,要體貼親心,聲色柔順,切不可不耐煩與嫌煩。孝順要及時,行善也要及時。」

最後小叮嚀,今天掃墓草不亂燒、菸蒂不亂丟、冥紙不飛揚、爆竹不燃放;記得滅餘燼、收垃圾;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前往掃墓;太小的孩子不要帶去掃墓,注意芒草割傷、蚊蟲咬傷。如此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