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思索】寒食隨想

舞神 |2010.04.04
906觀看次
字級

回暖了。春三月其實有三個重要的節日:上巳、寒食和清明。

「上巳」,原為農曆三月第一個巳日,魏晉開始定於三月初三。當天人們要在水邊洗浴,以消除不祥,叫做「修禊」,也稱「春禊」,以別七月十四日的「秋禊」。《論語‧侍坐章》中曾晢講的「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大概就是修禊吧?

《荊楚歲時記》載:「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想想那情景:大家散坐在環曲的水流旁,從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飲--的確是窩了一冬之後的賞心樂事。

修禊時作曲水之飲,最早的記錄是晉永和九年(癸丑年)王羲之等四十一人的蘭亭雅集。那年上巳,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邀親友到蘭渚亭下過節,大家臨流飲酒,賞景賦詩。

一千五百六十年後的癸丑,即民國二年,時序過了整整二十六個甲子,梁啟超、嚴復在萬生園(今北京動物園)效蘭亭典故,舉行了一次上巳禊集賦詩。萬方多難的年代,行此風雅之事,於國是、於文化傳承,是非對錯,又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公案。

「寒食」和「清明」相連。寒食節在冬至後第一百零五天,即清明前的一或二日,相傳起源於春秋。晉文公登位後遍賞功臣,偏就忘了隨他流亡十九年的介之推,後來又放火焚山,以逼他出山,不想介之推與母親雙雙抱樹而死。於是,晉文公下令這一天禁止舉火,民間只能吃冷食。後來又有在寒食打球、蕩秋千、互贈雕鏤染彩雞蛋的習俗。現在一般人還說得出的,大概只剩下蘇東坡的〈寒食帖〉了。

清明節則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舊稱三月節,在春分後第十五天,正好是陽曆四月五日或六日。這日民間有踏青、掃墓、喝墓上酒的習俗。其實唐玄宗詔令天下於「寒食上墓」,但寒食與清明兩節相連,寒食節又逐漸淡化,世間惟知清明上墓之俗。

許多年前曾到鹿兒島「自由行」,那裡原是催生明治維新的薩摩藩,原藩主島津氏的故園「磯庭園」竟就是以舉行「曲水之宴」著名。繼「端午祭」成為韓國的文化遺產後,「曲水流觴」在哪天一覺睡醒後變成日本的文化遺產,大概不是不可能的,到時再來發急也沒用,「禮失求諸野」,我們甚至可以說是毫不珍惜地丟了,我棄人取,能抱怨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