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一所明星國小發生體罰事件,一名老師把小 二學生連打九個耳光,孩子的臉腫了起來,身心受到重創。雖然學校把老師記一次大過,但事件沒有結束,二十多名家長竟然力挺施暴老師,反而要求被打的學生轉學。這九個耳光,不但打傷了學生,也打出校園集體暴力的黑暗面。
這名小二生和同學玩「摸雞雞」遊戲,被老師發現而受罰。一個才七、八歲的小孩,玩這種遊戲多是出於同學起鬨、好玩,並非出於惡意;就像前一陣子,中學校園流行的「阿魯巴」遊戲,把男生拖去撞樹幹,導致不少小男生胯下受傷,同樣衍生出不少 校園糾紛。
老師和家長如果覺得學生行為不妥,正確的處理方式是好好解釋、勸導,而不是體罰。而且,什麼樣的老師會對一個小學生連續掌摑九次?這樣的身體暴力,任何家長都不會願意看到發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學校是教導學生知書達禮、以理服人的場所,老師竟「以暴制暴」,是對教育理念最大的諷刺。
事發後,學校第一次處置方式和「犯行」不成比例。只記老師一小過,被台北市教育局退回,於是改為二小過;但因為情節實在太離譜,校長改為一大過定案。這個過程也顯示,各級學校由老師組成的教評會處理師生糾紛時,難免出現師師相護情形,學生的權益很可能受到侵犯。
九次掌摑事件打出的另一個問題是,目前中小學家長會權限是否適當。根據教育部的看法,這名老師幾乎到了「不適任」的地步,應該調離原班級,甚至是調離教職。但該班家長會竟然力挺老師,反而集體施壓被打學生及他的家長,要求學生轉學。這名施暴老師也許平時教學表現不錯,體罰學生只是一時情緒失控。那麼,該接受輔導的是老師,怎麼會演變成要受害學生轉學呢?說穿了,各校的家長會多是由有頭有臉的學生家長組成,平時對學校捐錢、購買用具設備不說,老師、校長生日、逢年過節都會送禮。久而久之,家長會已成為體制外的學校權力中樞,甚至有能力搞垮校長。老師和校長焉有不怕他們的道理?而且,愈是名校,這種情形愈明顯而普遍。
政府財政困難,很多學校經費不足,來自家長會的挹注的確有幫助;很多家長出錢出力,組成課輔團體、導護媽媽等組織,協助學校力有未逮之處,在照顧弱勢學生上,也發揮了不小的功能。但如果家長會權力過大,又沒有適當的規範,過度愛護孩子的家長是否愛之適以害之,值得深思。
體罰,在國內各級學校從來沒有斷過,多少民間團體、學者不斷呼籲與揭發,我們的孩子在校園中,總免不了受到來自同儕的霸凌,以及老師體罰的雙重威脅。教育部長吳清基在台北市教育局長任內,曾經帶領教師宣誓「校園零體罰」,如今卻有明星學校發生這樣令人咋舌的體罰事件。如何整頓不良教師,還給學生一個沒有恐懼的學習環境,教育部要多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