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解說「不思議境」的意義,以下用十乘觀法說明其內容:
一、觀不思議境
行人於所觀病患境時,知「病」是緣起無自性,沒有真實不變的病、也沒有實體生病的我,一切了然無生,有何憂悲苦惱呢?能如是作觀,病患自然消滅。
如《金光明經‧治病品》云(大十六‧三五二中):「直接聽聞這樣的言語,病即滅除療癒。」(注1)此即是初觀不思議境。聞此妙境,能入初住位。
復有無量百千眾生,病苦深重,難以痊癒,至(持水)長者的地方,接受妙藥,也獲得康復。此即是後面九種觀法的涵義。
二、起慈悲心
十乘觀法的第二觀「起慈悲心」,以空、假、中三觀,說明菩薩慈悲心的生起。
一切眾生皆具有法性之理,卻不能認知,隨著見思惑,沉沒於每一期生命的生死大海中。此時深生悲愍,想讓所有眾生也能了知世間是非實有的真相,即是「空、滅」之法樂,以脫離世間諸多苦患,這是「有疾菩薩」的意念。能以空觀調伏自己生病的心念,因為能調伏其心,故現象的疾病自然滅除康癒。
菩薩因為發起憫念眾生的慈悲心,故能看待每一期輪迴的眾生,猶如自己的孩子一般。孩子若生病,父母也跟著生病;因此以自身疾病來慰勉眾生。孩子的病若痊癒,父母的病也隨著痊癒。這是「體空觀、析空觀」有疾菩薩所修的觀法。
又觀此病,雖然是空無自性、寂靜的,但所有眾生不會都因為空慧而獲得度脫,故當認識空病及種種法門。聲聞二乘,以不識故隨無明煩惱,沉沒於變易生死(注2)的苦海中。因為不能分別各種病的差別,所以,真正的佛法無法現前,度化眾生事或莊嚴淨土,皆不能成就。因此義故生起慈悲,願拔除無知的苦,與欲獲得「道種智」分別的樂,是名有疾菩薩能以「假觀」調伏其心。因為心調伏故,故能滅除疾病。
注解:
1.《金光明經‧治病品》記載:過去於寶勝如來滅度後,有一位持水長者,善知藥方,救諸病苦。持水長者有子,名曰「流水」。是時,國內天降災變,流水見此情形,自忖思惟:我父已年邁,無法到各鄉鎮村落;便到父親的地方,問明藥方後,遍至城中各處,作如是言:我是醫師!我是醫師!善知各種藥方,能治療眾病。一切眾生,聽到這樣的話,所患諸病,悉皆消除!
2.變易生死:一微細之生滅,念念遷異,前變後易名為變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