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藉」也作「狼籍」,比喻錯亂不整、敗壞不堪。不論「艸」部的「藉」或「竹」部的「籍」,都讀「ㄐㄧˊ」,也都有凌亂、雜亂的意思,至於為什麼和「狼」字連用呢?
《通俗編》引《蘇氏演義》的說法:「狼藉草而臥,去則滅亂,故凡物之縱橫散亂者,為之『狼藉』。」是說狼這種原野動物,為了避免天敵的傷害,養成了離開前會把棲息地弄得亂七八糟的一種習性,所以稱為「狼藉」。
狼之於人的印象始終不佳,常被用來代表野性、不守規矩、凶狠狡猾……等負面意義,一般我們說「杯盤狼藉」就是指杯盤散亂思,出於《史記‧滑稽列傳》:「履舄交錯,杯盤『狼藉』。」而「聲名狼藉」則指名聲惡劣,出於《史記‧蒙恬列傳》:「惡聲『狼籍』,布於諸國。」
除了杯盤、名聲之外,「狼藉」也可泛指一切事務的凌亂、敗壞,如:「在科舉制度的毒害下,儒林一片『狼藉』;吳敬梓以他辛辣的筆觸,把明、清時期儒林的怪現象,一一活現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