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北市衛生局昨天發表調查指出,上班族只要離開職場且待業時間超過三個月以上,大都有心理健康及人際關係變差情形。就算沒失業,因有被裁員心理壓力而到醫院精神科就診的上班族也不少,家人應多關心。
這項針對一千兩百一十六名民眾進行的職場心情溫度計的調查也顯示,百分之三十七點九的待業民眾變得不敢和朋友、家人接觸,百分之二十四點三的恐慌及焦慮感增加,百分之二十一點八更出現「沒有自信、不如人」的負面反應。衛生局則發現,待業民眾出現中、重程度以上心理困擾比例,是有工作者的四點五倍;更有將近一成的待業民眾,曾有過自殺念頭。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宗憲表示,自前年全球金融風暴以來,部分上班族的心理即明顯受到影響,即便最近景氣稍微好轉,還是有不少人走不出困境,成天擔心被栽員、很緊張。
這些上班族容易出現失眠、焦慮不安、胡思亂想、注意力不集中及工作能力下降等情形,嚴重者甚至併發憂鬱症。劉宗憲發現,有人因此變得急躁、脾氣不好,覺得自己沒價值,且動不動就和家人吵架;也有人成天關在家裡,那裡也不去,時間久了,人際關係疏離,更走不出去。
劉宗憲建議待業或正在求職的民眾,找工作的同時,應時時注意自己與他人的情緒狀態,只要覺得情緒不穩,不妨找人傾訴並尋求協助,以免愈陷愈深,無法再起。
衛生局醫護管理處長高偉君則呼籲待業民眾的家屬及朋友,一定要遵守「四不、六要」的原則,不要給他們太大壓力,並適時的給予支持。「四不」是不要指責、不做人身攻擊、不冷嘲熱諷、不刺激;「六要」則是要體諒、要包容、要關懷、要鼓勵、要給機會、要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