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前法務部長王清峰一席「廢除死刑論」,不但讓她請辭下台,更讓這個百年無解的議題,瞬時引發各界廣泛討論;許多人將王清峰的廢死理念歸因其宗教信仰,然而,國內各教派間對廢死議題卻是意見紛陳,即使是相同宗教人士,也因對教義的各自詮釋而產生不同的看法。
星雲大師
貿然廢除死刑 有失因果公平
佛光山星雲大師即認為,不可貿然廢除死刑。星雲大師指出,佛教注重因果關係,造因不受果報於理不合;對於惡性重大的人,玩弄人命、逼人致死,甚至殺人無數,廢除死刑將有失因果公平的道理。
星雲大師舉日本楠正成將軍的「非、理、法、權、天」,指出「非」不能勝過「理」,「理」不能勝過「法」,「法」不能勝過「權」,有權力的人可以改變法律,但是「權」卻無法勝過「天」,「天」就是因果的法則;當今社會依法律維護秩序,但法律無法制裁心中的罪惡,因此在因果的理則之下,才有公平可言。
「我們可以希望減少死刑,盡量不用死刑,而改用其他方法來代替死刑,但不主張廢除死刑。」星雲大師指出,死刑要用在殺人者死上,才符合因果的法則,如「白曉燕案」、「陸正案」等重大刑案;若是其它罪刑,就不一定要判以死刑。
昭慧法師
不允許用殺戮解決問題
一九九○年,台灣各界發起要求特赦死刑犯馬曉濱的行動,現任玄奘大學文理學院院長的昭慧法師也曾實際參與救援;昭慧法師表示,佛教的確申明「善惡有報」的因果律,但另一方面也依「緣起」導出「護生」理論,大乘佛教更強調菩薩對罪苦眾生無怨無悔的救度。
「死刑是公領域權力介入私仇的手段。重刑犯固然死有餘辜,但對受害者及其眷屬而言,必須儆悟:『仇恨與報復永遠都先懲罰著自己的身心。』」昭慧法師表示,佛陀明定「不殺生戒」為五戒之首,非但自己不能動手,連從旁「歎死、譽死、勸死」都犯戒,絕不允許用殺戮來解決問題。
「殺戮只會帶來更多的殺戮。」昭慧法師指出,死刑制度讓一群不相關的第三者,無辜捲進仇殺業網之中,讓執法者造成心理陰影、愧疚,甚至形成「殺癖」;國家執行死刑更是公權力的「暴力示範」,形同讓殺人被合理化。
「這些罪犯即使逃得了死刑,也逃不了因果。」昭慧法師說,屆時毋需受害人及其眷屬親自出手了斷,或第三者捲入殺業的罥(ㄐㄩㄢ)網以行刑,罪犯的業力就無法饒過他自己了;比起國家公權力命令第三者介入殺業的死刑,這可能是更符合社會正義的制裁。
單國璽主教
寬恕化解衝突 勿以暴易暴
「死刑是一種公權力形式的以暴易暴。」向來反對死刑的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表示,現代文明國家多已廢死,且死刑與遏阻犯罪沒有絕對關聯,不處死刑的國家,犯罪率未必比存在死刑的國家高。
「我們要去探究犯罪者為何會做錯事,而非一味苛責與刑求。」單樞機主教說,犯罪者成長歷程大多悲慘或困苦,也有可能因司法誤判造成冤獄;若因執法不當而死,任何事後平反或彌補,皆無法扭轉悲劇。
許多民眾認為死刑若改為無期徒刑,這些重刑犯將浪費納稅人的錢,單樞機主教認為,廢死要先制定完善配套措施,如讓受刑人先與社會隔離,藉勞動換取酬勞,藉以補償被害人與其家屬。
「人的生命是無價的,理當受到絕對尊重,而非以毀滅生命作為報復手段。」單樞機表示,世上紛擾都該透過愛來解決,也惟有寬恕才是化解一切衝突的最好方式。
一貫道李玉柱理事長
是否廢死 考量國情民意
「探討死刑廢除前,應回頭檢視民眾平素的生命教育素養。」中華民國一貫道理事長李玉柱表示,各宗教基於尊重生命的立場,向來勸人不殺生,儒家則強調「恕道」精神。
李玉柱表示,國家法律正反映當地民情,若全民朝增進生命涵養持續努力,死刑規定自然會消失;「希望民眾能在客觀理性的基礎上,討論死刑存廢問題。」李玉柱表示,是否廢除死刑沒有對錯,政府首應考量不同國情和民意趨向,並兼顧國際趨勢,比較各國死刑制度利弊,作為公共論述和未來修法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