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確的刷牙方式是保健牙齒的不二法門,完整的刷牙動作,至少需要三分鐘。陳易辰攝
根據統計,九成以上的國人有輕重程度不等的廣義牙周病,一旦口腔內牙菌斑多到足以引發牙周病,就表示自身的清潔習慣出現大漏洞。可別因為症狀輕微就置之不理,延誤治療可能引發掉牙危機。
「牙周」指的是支持牙齒的組織,包括牙齦、牙周韌帶、齒槽骨和牙根最外一層的牙骨質,可以喻為牙齒的地基,而牙周病的產生,就是牙齒地基流失的過程。
牙醫師公會全聯會牙周病統合計畫研究小組召集人陳彥廷表示,早期的牙周破壞往往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而且多隱而未現,比如肉眼看起來健康的牙齦,用牙周探針檢查卻會流血,表示有慢性發炎,使得牙齒組織不再緊密的包住牙齒;也有看似健康的牙齒,X光檢查發現牙周齒槽骨已經被嚴重掏空。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曾委託學術單位進行「台灣地區十八歲以上人口牙周狀況及保健行為之調查研究」,這項首次大規模牙周狀況調查,將牙齒周圍的疾病,分為淺部牙肉發炎的「牙齦炎」以及牙周深部破壞的「牙周炎」。
年齡愈大 牙周病愈嚴重
結果顯示高達九成九民眾有牙周疾病,其中百分之四十五的民眾有牙齦炎,這類民眾由於牙齒支持組織沒有受到破壞,透過清潔牙齒與清除牙結石的方式,可以恢復牙周健康;百分之五十四的民眾有牙周炎,由於喪失了一點牙周附連組織,常見症狀就是牙齦紅腫、碰觸會流血、牙周囊袋下陷超過零點一公分,需要進一步介入治療,當下陷超過一點五公分,導致齒槽骨受到破壞,就成為牙周病。
調查也指出,國內整體牙周疾病情況,隨著年齡增加而日趨嚴重,此外,錯誤的刷牙觀念、沒有定期做牙齒保養檢查者,患有牙周病的可能性也較高。
潔牙不當 患病年齡下降
陳彥廷指出,牙周病雖然好發於中、老年族群,不過現在患病年齡層也不斷下降,除了跟潔牙習慣是否正確有關,其實牙周病的問題早從年輕時就開始累積,但許多人往往到了牙齒鬆動,或超過三成的全口牙齒出現症狀才就醫。
一般會將牙周病分成兩大類:一種是早發性牙周病,多半是青少年時期發作,主因是免疫力有缺陷,體內的噬中性白血球不把細菌當成敵人,而口腔內主要唾液腺開口就在左、右大臼齒的頰側以及下門齒的舌側,當潔牙習慣未落實,細菌就容易從這邊開始滋生;另一類則是較常見的成年型牙周病,主要跟口腔內的牙菌斑有關,牙根受損在三成以內為輕度,三至五成之間為中度,超過五成以上則是重度牙周病。
骨牌效應 掉牙隱形殺手
「要控制牙周病、就要控制牙菌斑!」陳彥廷指出,細菌與食物的集合體常聚集在牙齒表面的凹陷或者粗糙處,繁殖形成一層無色黏稠的薄膜,也就是造成蛀牙或牙周病的牙菌斑,一堆牙菌斑鈣化後便成為牙結石;因此可以把牙菌斑比喻為一個游擊兵,如果平時不透過正確潔牙習慣將他驅逐出境,當累積出現牙結石,表示有一群兵在口腔內搭建堡壘,需要靠醫師協助才能剷除。
陳彥廷表示,台灣牙周病的發生率沒有比他國高,但是臨床上發現,重度牙周病患者遠比他國多,如果沒有妥善治療,牙齒喪失的數目不單只是一顆牙,往往如同骨牌效應般的多顆、甚至全口牙齒,一顆顆地被拔掉,所以牙周病被視為掉牙的隱形殺手。
牙周病患 中風機率升高
牙周病其實跟全身性的健康都有關聯,陳彥廷指出,口腔中的細菌可在牙齒和牙齦間堆積繁殖,當牙齦有傷口時,細菌會進入血管,流至全身各部位,身體的免疫反應有時無法抵抗。
研究顯示,糖尿病患如果罹患牙周病,加上血糖沒有控制好,由於血糖最終代謝產物堆積在小血管壁,會使得小血管管腔變窄而影響血管壁間的運輸,延長牙周發炎時間,更容易導致掉牙;罹患牙周病的患者,心肌梗塞與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三倍,這是因為細菌會和血小板結合,形成塊狀流到全身的血管,不但會刺激血管壁,並且形成讓心臟停止的血塊。
菸品與檳榔也是牙周病的危險因子,陳彥廷表示菸品會降低體內免疫力,也會降低血液循環,所以許多癮君子雖然牙齦已經破壞嚴重,但因血液循環差,導致肉眼看不出來;檳榔除了本身成分對牙周有影響,同時也會抑制體內噬中性白血球作用,導致免疫力降低。
牙周病的警訊
{1}刷牙時牙齦會流血
{2}牙齦紅腫或觸痛
{3}牙齦萎縮
{4}觸壓牙齦時,牙齒與牙齦間有膿血流出
{5}牙齒鬆動或逐漸分開
{6}咬合時,牙齒會因牙周病而產生對咬異位
{7}部分假牙會因牙周病而難以裝戴
{8}持續性口臭
資料來源:衛生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