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防牙周病或蛀牙,必須早期教導正確的潔牙習慣,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副理事長蔡珍重表示,母親懷孕第六周起,肚子裡嬰兒的乳齒就已經開始發展,等到出生時乳齒胚胎就定型,因此母親如果有抽菸或疾病等因素,都會讓孩子乳齒先天受損。
幼兒一歲時,平均已經長成四至八顆牙齒,所以蔡珍重指出,美國宣導從幼兒一歲起就要找牙醫檢查,並且在牙齒上塗氟;反觀國內,許多父母認為孩子還小,不必看牙醫,殊不知若沒從咬奶瓶就開始注意口腔清潔,等孩子較大去看牙醫時,最容易在上部牙齒出現蛀牙跡象。
三歲前的孩子,除了定期找牙醫檢查,蔡珍重並建議,應由父母替孩子清潔牙齒,如果乳牙的數量在八顆以內,可用紗布或指尖刷沾牙膏來清潔,若擔心孩子把牙膏吞下肚子,可以早點擦拭掉;如果乳齒數量超過八顆,則建議使用牙刷替孩子清潔,記得牙齒外側、內側以及咬合面都要刷到。
好的潔牙習慣必須要延續,若是三到六歲的孩子,教導孩子正確刷牙方式之外,建議讓孩子自己做一次,父母再替孩子做一次
;六到十歲的孩子,基本上可以獨立完成潔牙,不過由於孩子容易忽略頰側,也建議父母針對這些重點部位進行補強。
一般來說,刷牙仍是公認最佳的潔牙方式,蔡珍重表示,刷牙的重點是將刷毛對準牙齒與牙齦交接的地方,刷上顎牙時牙刷朝上、刷下顎牙時牙刷朝下,與牙齒約呈四十五度角(上圖一),然後將刷毛向牙齒輕壓,讓刷毛呈圓弧,擴大刷毛側邊與牙齒的接觸面;刷牙時也不是隨便滑過,而是像對牙齒按摩一般,以牙刷逐一對兩顆牙做短距離水平運動,因此完整的刷牙動作至少需要三分鐘。
除了刷牙,牙線的使用更被視為是及時減少口腔內牙菌斑堆積的關鍵、也可補強牙刷清潔不乾淨的縫隙,蔡珍重提醒,特別是換牙之後,恆牙的牙齦溝比乳牙深,更應該使用牙線來清潔牙齒的鄰接面,把牙菌斑刮下來。
將牙線沿牙齒滑進牙齒與牙齦交接的縫內,刮牙面時要繃緊牙齒的面,且略呈「C」形(上圖二),使牙線的接觸面積能涵蓋整個鄰接面,先刮一邊的牙面、再刮同一牙縫的另一個牙面;切記不要把牙線在牙縫中拉來拉去(上圖三),如此不但沒有達到清潔效果,還可能造成傷害。
一般而言,使用牙線會比使用牙線棒理想,因為牙線棒可以轉動的幅度有限,使得清潔度受限,而且,一根牙線棒使用於多個牙齒鄰接面,可能會把細菌從一端帶到另一端。
此外,蔡珍重更不建議使用牙籤來潔牙,因為牙籤的戳刺動作有如滴水穿石,會破壞牙齦組織進而導致牙肉萎縮,牙縫反而愈來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