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某國中小學教科書市占率最高的文教機構,因與其他文教業者私下協議,自九十五學年度起停止贈送學生作業簿及測驗卷,最高行政法院以違反公平交易法重罰定讞,另三家仍在行政訴訟中。
書商抱怨,當初是因各區的教師提出要求,才會配合贈送,但後來避免有違法之虞才停送,送贈品被指惡性競爭,不送又被指聯合壟斷,要怎麼才不會被罰?
身為教育人員,我了解的事實恐怕並非如此。
自教科書開放以來,各業者為搶占市場大餅,紛紛祭出優惠策略,且年年加碼,其中包含加贈學生作業簿及測驗卷,策略奏效後,迫使原本沒有贈送的業者跟進。
正是因為書商均採「紅海策略」搶占大餅,贈品才會成為常態,這可說是業者廝殺的結果;後來業者發現,這樣做可能會造成買參考書的家長變少,而不敷成本時,又私下協議停贈。
此外,書商之所以有利可圖,並非教科書本身,而是背後龐大的參考書市場,一本課本定價可能只有十幾、二十元,但相關參考書、自修卻動輒要兩、三百元,甚至即使同一家庭的孩子使用同一出版社的課本,參考書、自修卻無法沿用,因為書商年年會小幅改版,抽換兩、三課的課文內容或順序,家長被迫跟著買新版的參考書及自修,累積下來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支出,但教育部門似乎放任書商改版,從未糾正。
如果說教科書因議價,導致書商在這部分營運虧損,或許有可能,但是納入參考書、自修等的營收後,書商還喊虧損,恐怕就與實情不符。
不過,從這件事可看出,教育主管機關應思考是不是到了檢討教科書政策的時候了。
李學(嘉義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