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開法師:建立「生命永續經營」觀念 乘願再來 魏明德神父:發揮生命價值 勇敢接受生命終結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一般人對於不確定的未來,多半會精心安排,甚至杞人憂天;然而,對生命中明確的一件事—「死亡」,卻多所避諱,既不了解也常未預先做好準備。如何生活乃至面對死亡,正是人類生活教育亟需致力推廣的主題。
本周的《轉念看世間》專題,特別邀請南華大學副校長慧開法師,及台北利氏學社主任魏明德神父,為讀者闡釋生死大事,藉由他們對生死獨到且豁達的觀念,提供生命永續經營的方法。
人死後會進入怎樣的世界?是否真有地獄與天堂的存在?
慧開法師:現世人類生存在同個世界,並非代表未來將去往同個世界,正如學生雖曾共處一室學習,但畢業後將依各人的規畫與機緣,而有不同的際遇與出路,人死後的去處也是相同道理。
人死後去往何處並沒有定論,天堂與地獄也不是客觀存在的地方,但若有人造天堂的業,天堂就存在;有人造地獄的業,地獄亦將因應而生。佛教宇宙觀主張三千大千世界,人死後將依照生前各自的福德因緣,前往與自身相應的世界。
魏明德神父:死亡就是死亡,是無法描繪、想像,或是可用任何東西、事物來比喻的,它有著絕對的奧祕。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它有可能是一天的結束,是生理肉體的一個休假;死亡可能是更大的開端,是個全新的轉捩點。當人完成人生使命,反是與自己的創造者—「天父」接觸的開始,甚至被天主充滿。
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人生該追求些什麼?其意義與目的又是為何?
慧開法師:人生有許多值得追求方向與目標,像儒家的「八德」,或佛教「聞、思、修」、「六度」及行菩薩道等,皆是原則性的方向;然而,人生並非是封閉式的有限選項,而是一個開放性的解答,也不是任何人可代替決定的,這需要自己去建構、體現。
佛陀開悟時說道:「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說明眾生皆有佛性,人生方向應向內心探索,非一味依賴別人指引,甚是求神問卜或等待奇蹟;如此自覺的能力需透過教育,且從小磨練培養。
魏明德神父:生命的意義是每個人的祕密,無論是在順境或逆境,身處快樂或痛苦中,每個人終將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創作方式;人生方向與意義是活著的一個東西,個中意涵更是不斷在變化,定義它反而是僵化它。
人生方向是不可被教導的,而是發自內心的想法,不同的人將會有各自的說法,其表現及創作的方式亦不同;它是從生活中體驗,且從內而外發揮、體現在生命之中,終將自己的本性趨近於神性。
人終將有面對死亡的一天,試問,要如何面對死亡的到來?
慧開法師:從生命輪迴觀點來說,人的生命非僅有一世,而是流轉的三世生命,換句話說,死亡只是一切眾生無限生命「轉換」至另一時空的必經過程,當世看來雖是終結,但從來世的角度視之,則是另段生命的起始。
其實,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死不了」才應戒慎恐懼。所以我們要建立「生命永續經營」的觀念,透過平日的修持與發願,及早為死亡做好準備,讓自己身心康寧、心無罣礙且從容歡喜迎接「往生」,乘願再來。
魏明德神父:生命是上帝給我們的禮拜,死亡也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我們都應心存感激地去接納,因此我們應經常自我反省,才能隨時勇敢地面對生命的終結。
我認識一位八十幾歲的神父,在他臨終前已寫好遺囑,放入信封還貼妥郵票。面對死亡,他是那麼從容而優雅,令人感佩。
因此,我們應該體認到人生本是不完美、不那麼美麗,所以應該勇敢面對現實、迎接現實,進而熱愛生命、發揮自己生命價值,直到最後一刻。
慧開法師簡介
●現任南華大學副校長、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台灣生命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曾任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委員會委員、佛光山第六屆宗務委員
●座右銘:常隨佛學,生死自在;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魏明德神父簡介
●現任台北利氏學社主任、上海復旦大學哲學院研究員、《人籟論辨月刊》總編輯
●庇里牛斯省政治顧問,擁有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碩士、法國巴黎政治學學院博士、法國巴黎耶穌會學院神學博士
●座右銘:去愛,且行你所願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