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在西來寺大殿登上菩薩壇,跪在佛前燃香時所發的願,現在還記得嗎?行住坐臥中,是否依誓願而行?適逢學院誦戒日,字字句句提醒自己,要做個真正的菩薩行者。
記得唯識課中,滿紀老師用一杯污水代表我們雜染的心,杯中的攪拌棒則代表著萬種因緣,讓我們了解眾生與自身修行的關係,並藉此說明常住為什麼辦這麼多的活動。辦活動不僅是讓大眾有得度的因緣,所經歷的過程,更是我們修習菩薩道重要的資糧。
我們常常引經據典,說得頭頭是道,但「說時似悟,對境生迷」,如何考驗自己修行,不被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影響而破功,透過辦活動的種種因緣,便可顯現。比如,共事意見不合時,就可仔細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現在我是在嫉、妒、忿、恨、瞋哪一個階段,根本原因是什麼?」
對自己心念逐一抽絲剝繭,最後會發覺,瞋、忿的念頭已不知哪裡去了。既然心念如此無常,有什麼好執著的呢?
雖然,我們常常是今天明白了這一點,明天又忘了,然而只要不停的提醒自己,有一天終能痛改前非,大徹大悟。
太虛大師謙稱:「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為菩薩。」雖然我們還像學步中的幼兒一般,跌跌撞撞,需要鞭策與提攜,但老師說:「不要害怕這一輩子的菩薩行會失敗,跌倒了再爬起來。」增添我們不少的信心。
曾經有人問我:「你出家的規畫是兩年嗎?」我不加思索的回答:「出家是一輩子,是生生世世的事。」在他瞪大的眼神中,我更加肯定自己。
未來的菩薩道或許崎嶇難行,但即使跌倒了、失敗了,我都要再站起來;自詡為菩薩行者,我要勇敢的、歡喜的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