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來臨,從窗台望進尋常百姓人家,燈火若隱若現,為大地染上一層醉人暈黃。上個星期,年節氣氛猶濃之際,社區有一戶人家在廊前掛起一盞燈,雖用的是現代化省電燈泡,卻因為搖曳在風裡,添加一份薄紙糊出來的古典深意。

這盞燈,引著遊子找到回家的路,元宵節雖剛隨著年假結束與歲月告別,卻透過這盞燈提醒我們必須收拾起假期的鬆懈而回到日常作息。就節目豐富性來看,我異常喜歡元宵,擠進萬人鑽動的燈會中與其說是賞燈,倒不如是分享一份盛世繁華。連續幾年,元宵節都碰到溫暖的好天氣,披一件薄外套,挽住同伴的臂彎,讓有燈相伴的夜晚灑著幸福的明亮,常常過了午夜還流連街頭,人潮擁來又散去,身邊有時候密不通風,有時候又留出空隙得以看透整廂燈火。(陳碧雲攝)
半夢半醒就是一種美麗的迷離,在不願清醒的時刻,偷點眼角餘光去瞄一瞄描身邊的同伴,彷彿也壓力離身,腳步變得慢悠悠,踏出脫塵的優閒。
這許多年,再也無小朋友嚷著要提花燈,那種紙糊的,禁不起風吹就要搖擺的小燈籠已不曾出現傳統雜貨店,取而代之的是虎頭的、龍身的……上面一定有地方政府及商家的贈送註記,算到頭,又是一種行銷。
在萬朵花燈包圍中,世界如此和平,人間如此安逸,我們原本渴望在燈會中找到職場之外的神遊,也因此,商家的贈送讓人覺得俗膩。穿街過巷的去尋找童年的小紙燈龍,花一整個下午卻空手而返,只好停留在豆花攤前吃一碗灑薑汁的熱豆花,一股暖意從喉嚨流進心裡,再舉步時,還是朝著原來方向走回燈會。
尋過就無遺憾,明年若是如此,也甘願再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