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鐸獎」頒獎典禮是教育界年度盛事,表揚為教育、孩子犧牲奉獻,甚至捨己救人的模範先進代表,但「一樣米,養百樣人」,當然也有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言行遭人非議。
說起來,學校在某些部分相當封閉,各部門各自運作,沒有業務往來,往往不知別的齒輪是如何運轉。我曾遇過幾位班級導師,在上課時間未到,就將學生趕去科任教室,未到下課時間,就要任課教師放孩子回去收拾書包放學。
「想盡快將學生送走」、「別再煩我」,這是她們給我的感覺,但試問,這些導師把學生的受教權擺在哪?
我的教室並不適合考試,有一次我去其他班級教室監考,導師反彈之強烈讓我錯愕,向他人打聽後才得知,原來導師不願其他人到她們「管理」的教室,即使是任課老師為求考試公平,避免作弊的考量,據說理由是「會影響改作業」等,但這些說詞實在理據薄弱。在她們心裡「學生的事不及自己的事」。
隨著教育普及化、公開化,閉門造車式的教育策略,已被社會人士、學生家長質疑,教育從業人員的敬業精神和道德素質,更被高度期待;刺眼的「不適任教師」字眼出現,出現在媒體上的機率不斷增加,若把這幾位將「自己放在首位」的同事,歸類成「不適任教師」,太過於沉重,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們的作為是無法贏得大眾信任和尊重。
幫學生打分數的教師,若放在社會輿論的天平上,能得幾分?
憶秋(台北市/教育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