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台大教授直言,台大學生愈來愈脆弱、公德心差,從小到大一帆風順,卻找不到人生方向,更有教授以「做事比考試難,做人比做事難,管人比做人難」與學生分享,盼學生除了應付考試,還要知道如何做事、做人。
這些教授所言甚是,不過台大學生未必是特例,許多年輕人也或多或少如此,台灣的教育雖然名為「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進,可是向來只求讀書成績好,體育、美育雖「虛應故事」,但至少有課程,而德育、群育在哪?
自從EQ理論提出來後,中小學教育也或多或少會教導學生注重EQ,但由於考試不考,流於形式。許多媒體報導都指出,企業徵人時,不但要看學歷,更要求人格特質、性向等,一些成績好但不會做事、不懂做人的名校高材生,縱然考進公司,往往被淘汰。
筆者的公司曾有一位台大畢業生,聰明、程度好,卻憤世嫉俗,常認為自己「懷才不遇」,沒有受到公司「應有的」重視、重用,因此常發牢騷,做事不積極,與同事相處不愉快。
其實,同事對他沒有不好,他卻總是瞧不起人,又認為別人排擠他,這不正是台大教授所言「做事比考試難,做人比做事難」
?還好他不是主管,否則「管人比做人難」,屬下豈不倒楣?
筆者一名同事的兒子今年三歲,在幼稚園讀小班,農曆年假時,筆者到她家去,看見牆上掛了一張獎狀,得獎原因是「人際關係表現優異」,他的母親表示,孩子總是笑瞇瞇的,不會鬧情緒、耍脾氣,玩具也會大方與同學分享,所以得獎是實至名歸。
一般幼稚園教孩子學寫字、學語言,教學仍是傳統地著重智育,這家幼稚園列出「人際關係」項目,作法令人讚賞,如果中小學也能朝這個方向設計課程,或至少在教學中安排德育、群育,就不會培養出只會讀書、不會做人做事的低EQ者了。
張蕙美(台中市/人事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