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念看世間》師長身教 內化學生品格

郭書宏 |2010.02.22
1288觀看次
字級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今天是中小學生結束寒假,返回校園的第一天。除家庭以外,學校教育扮演著孩子成長與學習的關鍵地位。

面對嶄新的校園生活,本周《轉念看世間》專題,特別邀請南華大學校長陳淼勝,及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秘書長蕭家振,為讀者闡示師長們在從事學校教育時,將面臨到的問題及其應對之道。

現在教育多重視學識與技藝的訓練,反而忽視品德培養。請問,有那些品格是師長特別應灌輸給孩子的?

陳淼勝校長:品格教育就是人本教育,學校教育也不離此思維,像是南華大學是百萬人興學所成立的學校,教育理念蘊含公共性,因此品格教育更是我治校十分重要的理念。

品德教育不是口號而已,師長要以身作則,將孝順、尊重自然、知足感恩等品格,內化成學生能直覺反應的良善習性,藉心的改變來規範行為;若能遵守道德,反而能讓心更自由。

蕭家振秘書長:一貫道一向重視古聖先賢的告誡,無論個人修身,或是國家治理,強調都應該建立在道德操守之上,而道德操守的建立須從品格教育開始。

學校所傳授的學業能力固然重要,但讓世界更美好的動力,是建立在人格教育之上,這些能力包含負責、自律、誠正信實等自我管理能力,及對他人尊重和對多元文化理解與欣賞。

據統計,台北市小學生平均補習率高達七成五,每月補習費總計高達十億,補習科目更是琳瑯滿目。請教,學育真的要如此昂貴且學習這麼多科目嗎?

陳淼勝校長:現代教育仍是「考試引導教學」,這牽涉到整體教育制度的設計,讓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失去樂趣,也因此忽略學科以外的能力培養。

現今社會已發展至多元化時代,學校教育要著重在建立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而非一味應付考試,像是道德等諸多可貴的能力,是無法測驗的;學校教育不必強調學生「就業」,而是要引導其「創業」,培養推理、研發、設計等能力,且適才、適性、適所教導,發揮學生各自優勢與特色。

蕭家振秘書長:英文有個單字Mine,可譯成「我的」,若這單字當名詞使用,則意指「地雷」;我認為學習也如同此道理,若凡事以「我」為中心來學習,而非考量方向是否正確,一旦偏離正軌,很容易如地雷引爆般一發不可收拾。

師長的鼓勵與欣賞扮演孩子學習關鍵角色,例世界三大男高音帕華洛帝,他小時唱歌常遭鄰居抗議,也曾在音樂會被觀眾轟下舞台,但要不是師長從旁循循善誘,就無法成就日後曼妙的男高音;因此,師長的關懷與陪伴,遠比讓孩子學習琳琅滿目學術科來得重要。

孩子在叛逆期時,特別容易出現偏差行為。請問,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時,師長該如何疏導或管教?

陳淼勝校長:「環境」永遠是關係孩子行為的關鍵,「孟母三遷」故事說明環境會強烈影響人的成長,同時也反映出不好的學習環境,容易讓孩子出現學習上的偏差。

然而,合適的學習環境,是需家長、老師、學生共同努力營造,師長要觀察孩子的日常習性,從他們感興趣的人、事、物來切入他們話題,進而引導至善的方向發展,讓惡的念頭不起。

蕭家振秘書長:人的叛逆時期不分小孩或大人,這是成長的必經過程。當孩子出現叛逆行為時,師長也不必過度擔憂,這意味著小孩子已有自己的見解,或許這些想法還不夠成熟與周全,這時大人要做的正是引導與了解。

孩子出現偏差行為並不可怕,師長切莫權威式地打壓,或是急於解決問題,要試著溝通,與孩子聊一聊,打開他們閉鎖的內心,找出可共同解決的方法,如此方能圓滿解決孩子的偏差問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