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場車禍,肇事的秀茹須承擔法律責任,但原本就處於經濟弱勢的她,對家庭而言無疑雪上加霜,萬般痛苦下,偶然在介惠基金會當起居家服務員,照顧部落高齡獨居老人,一做就是八年,她說:「如果當初沒有這個機會,我和現在服務的九十六歲阿嬤VuVu,都想以死解脫。」
善良的人在心情低落時,總想犧牲自己的生命,以免造成他人負擔,但透過社福機構協助,卻能創造契機與轉機,讓走投無路的人去幫助心情低落的一方,從對方處境反觀自己,彼此扶持打氣,走出陰霾,聯合勸募協會秘書長周文珍說:「幫助社福機構就是一種社會投資!」
周文珍表示,像秀茹一樣,本身是弱勢,受到幫助後再振作,反過來幫助別人的例子,在聯勸去年所有服務計畫裡占很高的比例,回饋方式像二度就業婦女回捐給機構、外籍配偶擔任機構的翻譯員、身障學生選擇社工系為第一志願等,他們的回饋讓更多弱勢受到協助,成為善的循環。
而根據聯合勸募統計,懂得社會投資的人多為女性,捐款人以三十一到四十歲最多,四十一到五十歲居次。值得注意的是,二十歲以下的青少年比六十一至九十歲捐款人次還要高,而投資職業別最高的分別為金融業、服務業與軍公教,顯示年輕人與高收入者是社會投資的主流。